黄永年:《西游记》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
另外,这世德堂本还有那个陈元之写的《刻西游记序》,陈元之自题籍贯为秣陵,秣陵和金陵都是南京的古称,序里又有“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的话,这“唐光禄”颇像是金陵唐氏世德堂的主人,因此人们往往认为这个陈序是专为世德堂本撰写的。对此我也不能同意。“唐光禄”的光禄...
王培军︱读《苍虬阁诗稿七种》
陈寅恪挽王国维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诗集》第10页)作为殿军的古典诗人的陈曾寿,其情形亦复如是。《光宣诗坛点将录》拟陈曾寿为“小李广花荣”,为“马军大骠骑兼先锋使八员”的第一人...
共事不到一年,为何陈寅恪在王国维葬礼上毫不犹豫地下跪?
从陈寅恪多次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作品中回忆与王国维在琉璃厂购书、品评来看,这是他和王国维的交谊中一段相当重要的经历。1927年,王国维于颐和园自沉,王陈二人在清华园的促膝长谈未能继续,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却没有戛然而止。王国维在遗书中特别提及“书籍可托陈、吴...
...蕴义与践履——近代学术嬗变脉络下的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
陈寅恪释观堂之死,以其所殉之道,为“三纲六纪”;而所成之仁,则为“独立自由之意志”。伦理纲常与个体意志,在近代反礼教思潮之下,恒若水火不可兼容,而陈氏贯通释之,究其学理,乃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所阐发的“中国文化定义”之说。“定义”说蕴义丰富,涵摄经学、史学、哲学三重维度,而渊源于王国维、张之...
大历史|王国维之死:谁是静安先生的流水知音?
但他亦未否认王国维“殉清”,《王观堂先生挽词》将辛亥东渡之王国维比作明末清初避地日本的朱舜水,并以“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来结束全篇。一序一诗,互相参证,可见“殉文化”与“殉清”在陈寅恪心目中并不矛盾(将此对立起来的是后之研究者)。以此参照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既说“汉土...
梁启超150年︱并非寂寞身后事:“梁任公先生纪念号”略谈
中坐,正身岸然,令人肃敬者,先师新会梁先生任公;中坐,渊雅淑穆,俨若沉思者,先师海宁王先生观堂;依梁师而左,斜凭微笑,莞尔生爱者,武进赵先生宣重;侧据右席,□乎似有以自乐其乐者,沔阳李先生济之;雁立于后者,自左始,梁君存吾,赵君斐云,章君昭煌(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时义宁陈先生寅恪,于德京尚未启□。桂林...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
1954年,罗福颐曾撰《忆观堂先生手札二通》(《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其中即有云:“其实观堂丈之死因,实先罹丧明之痛,后悼乱离之忧。”此文虽然发表于文章撰写后近三十年,但他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与王国维之女王东明的看法相似,尤其是王国维之死与长子王潜明之死的关系,两人的看法彼此呼应。我...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罗继祖与“王国维之死”
1954年,罗福颐曾撰《忆观堂先生手札二通》(《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其中即有云:“其实观堂丈之死因,实先罹丧明之痛,后悼乱离之忧。”此文虽然发表于文章撰写后近三十年,但他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与王国维之女王东明的看法相似,尤其是王国维之死与长子王潜明之死的关系,两人的看法彼此呼应。我...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31周年
在陈寅恪去世的四十多年前,与陈寅恪齐名的王国维则视陈寅恪、吴宓二人为他的托命之人,自绝于昆明湖的他在其遗书中写到:“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独为神州惜大儒”,他不仅遵照王观堂先生的遗愿处理了他的书籍,还写下56句784字的长诗《王观堂先生挽词》,以...
纳藏悉尽报国邦——300件重器讲述容庚先生捐赠往事
王国维在书尾款识中再记:“丁卯花朝后五日,雨雪盈寸,为希白仁兄书蓼园题画二绝句,观堂王国维。”丁卯年就是1927年,希白仁兄是指容庚先生。容庚先生曾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写道:“民国十二年夏,先生来京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开欢迎会,余得趋谒焉。”这是容庚先生第一次认识王国维。“冬,《金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