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诗人”徐里:以时代的重彩描绘“中国精神”
徐里出生在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这里恰好是大英博物馆收藏麻沙版活字印刷的地方,也是史学家朱熹、法学家宋慈、诗人柳咏的故乡。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徐里,让他从小就显露出对艺术的追求和爱好。1977年,著名画家林以友先生到麻沙镇写生,他见徐里天资聪颖,对美术有较高的资赋,便带他到...
一位援藏干部的诗歌情怀
在雪域高原这种极致的环境中,诗人余风作为援藏者,对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对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宗教精神的认知,有着深刻而冷静的体验,从而在诗歌中达到了人生感悟和思想升华,若没有对援藏神圣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的深沉热爱,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寻找自己隆起的背影》一诗中,可以更直接地感...
裘山山:我发现喜欢西藏的女人,都是爱做梦的女人
再说一个爱西藏的女人,诗人马丽华。我到西藏,总爱带着马丽华的诗,薄薄的一本,《我的太阳》。我迄今认为,在西藏读马丽华的诗,是件很美的事,很舒心的事。作为一个作家,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第一不会写诗,第二不会写话剧,而这两样都是我最喜欢的。话剧还有可能弥补,诗是肯定不行了。年轻时激情满怀时都...
1983年,西藏军区陈明义副司令,是这样盛赞谭冠三老政委的
回忆西藏军区老政委谭冠三的感人事迹(采访摘要)杨星火(1983年12月12日)一、采访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陈明义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时,张国华同志任西藏军区司令员,西藏工委第一副书记。谭冠三同志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西藏工委第二副书记。我(陈明义)任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振国同志任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阴...
唐诗中的西藏故事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这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吕温诗中的一句。我们是这样理解这句诗的:当一个国家处于强盛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自外于这个国家。我们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美好的地方都属于中华民族。所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唐诗中的西藏故事”。
“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
北宋陈师道最早提出“诗能达人”,他以王平甫为例,称:“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夫士之行世,穷达不足论,论其所传而已。”陈师道所言之“达”并非指现世物质生活的显达,而是指诗歌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让作者留芳于世,由此得之名声显著。尽管在当时的诗学批评中,这种“达”的范畴指涉还不是主流,但对于后世...
高山杉|一批新发现的有关西藏学家柳陞祺的档案和书信(中)
沈乃将其投刊于1947年8月25日的上海《新闻报》,题为《西藏政变实录》,作者署笔名“星”。此文传到拉萨后,引起西藏地方当局不满,最终导致柳的自动辞职(《回忆》,2008a,771-772页)。关于这篇文章,就算是对邓锐龄这样比较信任的人,柳好像也是很晚才在1996年2月4日的信中第一次谈起(可能是因为邓锐龄在1996年...
从0到5000米,他从没有想过会这样来西藏
读余风的诗歌,感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坚守了“诗言志”的诗歌传统,践行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翻阅“河山”,可以看出,诗人在援藏期间,工作之余,足迹行遍雪域高原,并用诗篇热情描绘西藏无与伦比的蓝天白云、奇美环境、山水风光,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如余风在援藏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心中的拉萨...
通讯:诗人大九和他的诗人部落
中新网鄂尔多斯4月9日电题:诗人大九和他的诗人部落中新网记者李爱平“失魂落魄,提着灯笼追赶春天,伤疤发亮,杯子转动,光线被创造……”4月9日,站在诗人部落二楼的展厅内,大九对记者展示中国著名诗人北岛这首《春天》的手稿。这首北岛于2020年9月19日在香港抄录的手稿,被大九用深色相框装裱而成,相框内...
诗人、评论家晓雪:一生为“爱”而诗作
晓雪,本名杨文翰,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作家。与其书一样多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其所著《晓雪选集》近400万字。为何一生勤于笔耕?耄耋之年的晓雪如是说,他写诗写作近70年,要说动力就只有一个:爱。对文学之爱1935年,晓雪出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古镇一个白族家庭。幼时家贫,晓雪寄居在青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