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骨肉情深的感人瞬间(六)|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年龄相近,受乃父苏洵教诲,感情和睦,相亲相爱,相互劝勉,相互激励,相知相随,相互敬重。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评价兄弟:“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而苏辙则对兄长始终充满敬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儋州中和,东坡去后仍东坡
黎子云兄弟家贫但好学,亲近诗文,推辞不从科举,在乡里过着耕读的隐居生活,深受百姓爱戴。苏轼与黎子云一见如故,敬佩黎子云的人品,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书可读,有友可交,友邻可亲。光榔庵简陋的茅屋中,苏轼父子读书著述,广交好友,文友们的友好往来和儋州民众的热情质朴,让苏轼倍感亲切和温馨,从贬谪的悲情低谷中...
苏轼: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
我们常说的“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但是在眉山还有一个“五苏”的说法。说的是: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辙。苏序本人喜欢写诗,一生写了几千首,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是足见他对诗书的热爱。苏涣是苏洵的二哥,是当时眉山第一批中进士的学子。早年的时候,苏轼兄弟经常去请教苏涣这位二伯。
文化中国行丨遇见三苏祠 聆听“一门三杰”背后点滴故事
四川省眉山市,古称眉州,位于眉山城西南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特别是苏轼,一生作品流播广远,影响至深。走进三苏祠,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古银杏树,红墙环抱,竹掩茅舍,碧水环萦,生机盎然。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研究员徐丽:三苏父子无论是他们...
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谁知六年之后(1066),五十八岁的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在六月送父亲魂归故里。苏轼他们仍由三峡取水道入川,经泗州、洪泽、樊口、石首、江陵,溯长江而上。这次返蜀因走水路,又扶着苏洵灵柩,苏轼等人走了十个月才回到眉山。而苏轼、苏辙再度出蜀则是在熙宁元年(1068)十月,两兄弟守孝完后,再次奔赴蜀道,离眉赴...
翁铭峰:苏轼、刘景文、米芾与王献之《送梨帖》的尘烟往事
苏轼为刘景文鸣不平,向朝廷上了《乞擢用刘季孙状》的奏章,夸赞刘平、刘景文父子,说刘景文“博通史传,轻利重义”,希望朝廷能重用他(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经苏轼举荐,朝廷任命刘景文以文思副使的武职出守隰州(今山西隰县),从七品官。可惜,好景不长,刘景文隰州任职不过两年就去世了。南宋光宗朝诗人姜特立为刘景文作过一首诗,诗文写道:...
那些年,苏轼如何拥有庞大的“朋友圈”|东坡大家讲
对于苏东坡而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除了父母兄弟之外,大概就要属欧阳修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无不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王安石是变法的领袖,他比苏东坡大15岁,比苏东坡早中进士15年,也比苏东坡早去世15年。如果说王安石偏向于激进主义者,司马光就更偏向于保守主义者。这两...
苏轼三子苏过:日月相伴济沧海
在惠州,父子相互扶持,熬过了最初生活上的困顿,逐渐融入当地环境,度过了一段云游山水、赋诗弄文的相对安宁闲适的岁月。苏过十九岁就因诗赋能力突出而通过了解试,如今陪伴在父亲身侧,唱和不断,诗文写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其流传至今的名篇《飓风赋》《思子台赋》就是受父命在惠州时所作。但好景不长,陪伴苏轼多年的...
塔山史话|这位象山县令,苏轼也是他的好友!
苏轼像在当时众多朋友中,林旦和哥哥林希与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好朋友,交情很深,林希曾为苏轼写过一副对联:“父子以文章冠世,迈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冠晁、董、公孙之对。”苏轼也为林旦写过《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二首》诗。嘉祐六年(1061),苏轼早于林旦外放陕西任风翔...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之旅
眉山:一门父子三词客四川眉山是苏轼出生地,今有三苏祠,是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居。据说为了培养苏轼兄弟,苏洵颇费了一番苦心。他不是逼迫孩子读书,而是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故意躲在旁边偷偷看书。当这两个孩子跑来问他在干什么时,他故意把书藏了起来,脸上还做出不愿意让他们知道的表情。苏轼和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