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苏轼二十岁时,学业初成,父亲便将指导弟弟的重任交付给他。对于才气飞扬的哥哥,苏辙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敬重与仰慕,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既是我的哥哥,又是我的老师,他爱护我,教导我)。”并常常感叹自己资质鲁钝,凭借父兄的影响力才得以闻名于世,因此深感惭愧。苏轼却觉得弟弟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优秀。...
苏东坡的最后一年
告别之际,钱公辅特地向苏轼介绍自己的儿子钱世雄(字济明),当时正好在杭州为官,他殷切地希望苏轼能与儿子成为朋友。后来,苏轼果然与这位自号“冰华居士”的钱济明成了生死挚友。论辈分,世雄只比苏轼晚半辈,但他一直对苏轼执弟子礼甚恭。元丰中,钱世雄先后为吴兴尉、吴江知县,一度恰好还是担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的属...
历史上没有母权制,父权制之前是舅权制,对历史影响深远|文史宴
就此,与自己父亲势同水火的吴虞,对于“国—家”——“忠—孝”伦理规范,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在伦理关系设想上,虽然主张“亲亲尊尊”“父父子子”的对等关系,但是在现实层面上,普遍存在一父多子现象,...
为什么别跟兄弟姐妹结仇、断交,这是我见过最靠谱的答案
看父亲苏洵取名,就明白一二了。轼,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是行车的路线和方向。兄弟在一起,就组成了一辆安全的马车,若是分开了,那就马车会倾倒。有句话说得好:“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落在地上,化成水,结成冰,就再也分不开了。”连为一体的物件,你非得拆开,那你...
苏轼:父是学霸还鸡娃,弟是捞哥狂人,三妻妾爱他如命,儿是天才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他是名门之后,祖上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他的父亲苏洵是个有名的才子,母亲亦才华横溢。苏轼最早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程氏,完成启蒙后,苏洵接管了苏轼兄弟的学业。苏洵幼年时对读书不上心,但却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极其上心。苏洵自己早年不读书,为何疯狂鸡着两个娃娃读书?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却非常好...
苏轼魂归处,为什么是河南? | 深读
初仕凤翔后,苏轼调回京城,任开封府推官,“决断精敏,声闻益远”(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同样也是丧乱之秋:妻子王弗、父亲苏洵相继病逝,苏轼兄弟二人再次扶柩返乡。熙宁二年(1069年),守孝期满的苏轼刚刚回到开封,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拉开序幕。“由于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相左,苏轼成了宋神宗支持的新党的对立面,...
作物的故事丨“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与岭南荔枝
竺可桢虽然从气象学上推论眉山有荔枝,并且说苏轼兄弟在诗中有说明。但事实上苏诗中有关荔枝的文字不少,直接提到眉山荔枝的时候并不多,更没有直接提到在眉山老家吃到本地产荔枝的事实。倒是苏轼在他父亲过世之后,结束丁忧离开家乡的时候,他的同乡好友蔡子华为他种下荔枝,作为纪念,等待他的归来。当时苏轼才50多岁,...
陈持平:我画我说苏轼苏辙和他们的“怀渑池”“渑池怀旧”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20岁的苏轼与18岁的弟弟苏辙由父亲苏洵带往汴京会考,兄弟二人同时中了进士。苏轼中进士第二名。当时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重视而将该文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非常赞赏,本来要选为为第一,但又担心该文是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就列为第二。没有想到,试...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间关系再好,也要懂得“镜子定律”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与苏辙是一对亲兄弟。哥哥苏轼因为直言劝谏,得罪权臣被下狱,苏辙并未责备弟弟鲁莽行事。苏辙冒死上书皇帝,愿用仕途换哥哥平安。苏轼被贬黄州,苏辙护送家小,为哥哥解决后顾之忧。苏轼因言行高调,被政敌再贬至惠州,不放心儿子,苏辙宽慰哥哥,并分俸七千,安顿好侄子。
[城市联动宣传特别报道①]??走进三苏祠 ??品味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苏辙兄弟的成才,离不开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苏洵秉承父亲苏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诚信待人、敬重乡邻的美德,言传身教,使苏轼、苏辙从小受到深刻影响和教育,成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苏轼母亲程夫人则教育孩子“非义不取”“不残鸟雀”。中国人敬仰苏轼,赞叹他的才学,敬佩他的品德,更效仿他的家风。苏门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