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果真成了摆设了吗?
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内阁大学士由翰林出身者十居其九;而清代为满汉双轨制,满大学士并不要求翰林出身,这就造成了清代的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又不能和明代相提并论。不过,清代的内阁为正一品衙门,大学士为文官极品;从机构设置上来看,清代的内阁是当时高于所有中央部院的一个具有中枢性质的机构。很多人认为,清...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一是集贤殿书院,主要职务是侍读,也承担一点起草内阁文书的任务;另一是翰林学士院,专职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两院成员都称学士,而翰林学士接近皇帝,人数很少,所以地位高于集贤学士。李白是唐玄宗诏命征召进宫专任翰林学士的,越发光宠,有过不少关于他深受玄宗器重的传闻。其实皇帝只把他看做文才特出的文人,常叫他进...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清代赋学教育
清代科试中,进士并非科考的终点,由于沿承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清人以进入翰林院为应试的终极目标,因此词垣一系的考试备受关注。与考试八股文的进士科不同,翰苑以诗赋为考试科目,二者中赋又占更重要的地位。职是之故,欲进入词垣这个“职亲地近”的机构,就需要在赋尤其是律赋创作上具有高超的才能。
老子一定要上岸|进士|地方官员|大学士|翰林院|吉士|散馆_网易订阅
于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遂成明朝官场铁律。由于庶吉士在明代属于通往阁臣高位的捷径,所以它的选拔考试也比过去进士们参加的任何一场科举考试都要严格。庶吉士的考选,秉持“一次开科,一次选用”原则,只要考中,即进入备选。前提是,所有欲选庶吉士的进士,必须在一个月内将平日所作论、策、诗...
质疑范进,理解范进,成为范进
虽然自明朝以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已成官场铁律,但作为官员队伍里的“预备役”,举人也并非长时间不如进士。明初,由于前朝长期不事科举,导致人才断层,举人曾一度备受天下瞩目。那时,一批心怀理想的士子脱颖而出,通过多年的仕进经验及行政积累享誉政界。这其中,举人事功最显赫者,当属明初...
傅以渐:骑毛驴上朝的顺治宠臣,大清首位状元,成就仁义胡同佳话
明朝有惯例,非翰林不入内阁(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至清朝初期,翰林院尚未形成,而是以弘文苑、秘书院和国史院组成的内三院取而代之,这三院可视为翰林院的前身。傅以渐状元及第,才华横溢,得以跻身弘文苑,担任编纂一职。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文笔,为典籍的编纂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与学识。傅以渐或许未曾预料,他...
明朝宦官为祸到底谁之过?不是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而是朱棣爷孙
所以便在不知不觉中,便开始用宦官。宦官与朝臣不同:他们完全在内廷,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而且宦官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入宫,并没有任何的背景,自然不会有谋逆篡位的心思,很容易驾驭。虽然到了洪武朝末年,宦官参与的事务越来越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宦官即便是被“委以重任”,也不...
古代的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为何中了状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里去?
翰林中人不光致力于文学,还喜欢评论朝政,因此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很多人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倚重,一飞冲天。所以翰林院就是这样一个做大官的“踏脚石”的地方,比如明朝中后期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彼时,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
文史丨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在明初,成祖朝内阁,翰林的比重不足一半,到后来,内阁基本都是翰林出身,因为在天顺二年(1458),李贤提出的纂修专选进士的建议获得通过,伺候翰林肯定得是进士,史称“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当一个人被选为庶吉士的时候,就会被人们默认为是未来的储...
清朝时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还需参加朝考,通过后便进入翰林院
清朝的“翰林院”基本等于“储备干部培训班”,向来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拥有“翰林出身”可问鼎殿阁或者位列封疆,仕途前景极为广阔。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同进士出身”早在“殿试”刚一结束的分配过程中,就已经输给了“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