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战》表现了阿尔巴尼亚抗击德国侵略者的哪一场战役?
《伏击战》是1970年译制的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影片在国内公映的片长只有一小时零九分,作为故事影片,实在有一点太短了。它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但实际上是一部故事片。它主要表现了阿尔巴尼亚的一支游击队奉命去伏击一支德军机械化部队,整个电影就是表现这一场战斗的过程。
《战斗的道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电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时
影片最后一场阵地战,几乎就是《伏击战》的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讲,《战斗的道路》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纪实性地再现了一个游击队的作战经历,它反映的内容更丰富,社会面貌更广阔,但是,电影里所反映的经历与情节,在之前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片里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呈现过,所以,《战斗的道路》虽然集中地展示了这些战斗合...
《山鹰之歌》:阿尔巴尼亚电影中少见的正面展现苏联作用的作品
《山鹰之歌》重点表现了德军展开的1944年“秋季攻势”,这一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力量最为困难的时期的战斗历程,在文革期间引进的《伏击战》中也予以全程表现。与《伏击战》里的战斗戛然而止不同的是,《山鹰之歌》比较详细地交待了游击队如何在迎战穷凶极恶的德国法西斯的战斗中取得终极胜利的,我们看到电影里游击队是...
阿尔巴尼亚电影放映先后顺序探究,它已与中国观众的记忆难以分割
首先,我们找到一本《中国译制电影史》,这上面说,1958年,阿尔巴尼亚才有了第一部长故事片,可以看出,它的起步,比中国电影晚多了。这本书上还提及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的译制情况。资料显示,从1956年,到1977年,中国共译制了阿尔巴尼亚电影28部,其中22部是在文革期间译制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阿尔巴尼亚电影...
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引发“薇拉头”热,电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1970年,引进了四部译制片,均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分别是《创伤》、《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1971年,五部译制片中阿尔巴尼亚电影一部,是《伏击战》。1972年,五部译制片中阿尔巴尼亚电影两部,分别是《脚印》、《勇敢的人们》。
阿尔巴尼亚电影《蜜月》曾影响中国一代人
电影《战斗的早晨》描写了二战时一群孩子偷德国占领军的枪并掩护游击队员的故事2010年阿德合拍了电影《阿尔巴尼亚人》电影《地下游击队》反映了二战时城市游击队与德军的斗争本站文章谢绝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重温“蜜月”当《泰坦尼克号(微博)》、《狮子王》等经典美国大片转制成3D版在全球掀起浓浓的怀旧气息...
一个译制片老影迷的私人记忆 ??上海独白??
那辰光的译制片虽然凤毛麟角,倒也有一股清新的味道。后来伴随着国产故事片慢慢复苏(记忆中有《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艳阳天》等国产影片),译制片也逐渐多了起来,印象中有阿尔巴尼亚影片的《地下游击队》《创伤》《海岸风雷》《伏击战》《脚印》《第八个是铜像》,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日子》(里面的“...
阿尔巴尼亚电影,一代人的记忆:“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阿尔巴尼亚电影主要是战争片,表现二战时抗击法西斯的,但是都是小制作,黑白片,像《山鹰之歌》(上译1962)、《他们也在战斗》(上译1962)、《伏击战》(上译1970年)、《初春》(长影译1976年)、《最后的冬天》(长影译1978年)等。反映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农村片有《塔娜》(上译1959年),由李梓、邱岳峰、杨文元、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