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院编修李象元的诗《山居新成》解读赏析
李象元(1661—1746),字伯猷,号惕斋,谥号“文恭”,梅城江北金山顶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进士,官授翰林院检讨。李象元出身寒门,经过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进士并成为清代程乡县第一位翰林。在他的示范影响下,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李家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一门七进士,蜕变成了嘉应州显赫一...
曾国藩殿试成绩一般只是三甲进士,他是怎么进的翰林院?
如果将清代的科举制度形容成一个金字塔,那么入翰林院成庶吉士乃是塔顶,其下为进士,再下为举人,最底层的则是秀才。幸运的是,曾国藩一直从塔底爬到了塔顶,但这个过程却很艰辛。道光十二年,曾国藩不负众望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赴长沙乡试,又考取了举人。可是在会试的道路上,他走得却不顺利。第一次参加会...
清代落第举子的新门径
据清朝人戴璐《藤阴杂记》中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殿试得第三名的姜宸英,年已七十三岁;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殿试后入翰林的裘琏,当时已七十二岁;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进士刘起振,八十岁入翰林院授检讨。戴璐还举了一个元和(今属江苏苏州)人王巖的例子,他于嘉庆丙辰科中试了,但没有参加殿试,可能是...
大学士有兼军机大臣、尚书的,但公认最难干的却是兼顺天府尹
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则展示了官场中的一种默契。由于大学士通常是翰林出身,兼掌院学士成为最合适的安排。然而,满大学士由于多不具备翰林背景,很少被委以此职,引起了一些不满。最为少见而备受挑战的是大学士、尚书兼顺天府尹。这一职责不仅需要处理京城地方事务,还需涉及朝廷政务,成为清代官场最为棘手的差事之...
清代赋学教育
二是书院教育。书院是清代培养士子的重要场所,为能够顺利进入翰林院,书院士子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学习作赋。同时,翰林中人在退职之后,往往受聘为书院山长,“为馆阁储才起见”(屠倬《紫阳书院课余选序》),他们必然重视书院生徒的律赋教学。三是馆阁教育。新科进士经过以诗赋为主的朝考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后,还需要再学...
历史的尘埃——清代玉牒形制概述
清代玉牒纂修制做玉牒纂修玉牒由宗人府所属玉牒馆专门负责纂修,每逢纂修之年由钦天监挑选吉日开馆,宗人府、内阁、礼部、翰林院等派提调官、满汉纂修官、满汉誊录官、收掌官笔帖式、供事官、侍读、书吏等若干,此外还有纸匠、装订匠、界划匠等匠役,皇帝钦派大学士充任总裁,督率吏员纂修,修成后闭馆(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玉牒每十年一...
清代状元:职位、官职及级别全解
清代:清代的状元,对应的官职是进士及第后做翰林学士,之后可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编修官、礼部侍郎等职。以上是我国古代状元及官职的一览。值得一提的是。高天2023-12-14这里,就来说一说清代殿试中得鼎甲者,看一看实际的历史状况究竟如何。状元牌坊当年皇上亲自主考的殿试直接决定了一众准进士们的仕途,但是...
钱穆|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翰林院是一个很负清望的机关,翰林院有编修、检讨等员,照理是清望之官,虽无政治实权,而地位则很高;向来他们是可以向政府讲话的。到了清代,也不准专折言事。地方官呢?只有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可以直接向政府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比起明代来,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讲话,...
清代进士宦途艰辛:从新科到知县,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仕途之路
首先,从进士选官的基本套路看,一甲三名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似乎是一种固定的程式。然而,文章透露了二甲、三甲未通过朝考的进士面临的更为复杂的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读者对整个进士仕途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清代政权强大,但官缺却一直是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为进士的授官制度带来了不少变数。其...
文史丨著名的《永乐大典》,怎么会从一万多本丢到只剩下几十本?
清代的翰林院坐落在今天北京东长安街路南公安部院,与其一街之隔便是《北京条约》(1860)后形成的列强使馆区(东交民巷)。那些“雅贼”们偷到《永乐大典》后,多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就近销赃,卖给他们的洋主顾。故而当时相传,从翰林院里“不翼而飞”的《永乐大典》大多被英国人劫往伦敦。故而日后黄遵宪出使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