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知识是相处的复杂方式和对无法掌控的外部影响的有意让步
普鲁斯特式的最终观点为这幅图景增添了反思活动。因为即使马塞尔在创造他的文学作品时,分辨并阐明他的爱的模式,彰显其间歇性的结构,读者借此理解了普鲁斯特作品的整体模式(并以一种同样清晰的结构,把她自己的生活置于她之前),像马塞尔那样,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当下的经验,并占有她的爱的全部。唯一能促进这种认知的...
用普鲁斯特接触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接触普鲁斯特
用普鲁斯特接触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接触普鲁斯特编者按《批评意识》是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编》评述了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萨特、罗兰·巴特在内的十五位批评家的批评实践,展示出批评意识运行的机制。《下编》则讲述了批评意识的方法论。本文摘自该书《...
凯鲁亚克:一个奔跑的普鲁斯特
凯鲁亚克:一个奔跑的普鲁斯特1957年1月,某个寒冷的夜晚,我遇见了凯鲁亚克,并进入了这本小说的第二部——当时凯鲁亚克计划把这部分小说单独出版,书名为《穿越》。他刚刚离开墨西哥城,开始花几个月的时间穿过纽约前往丹吉尔港。他是一个无家之人,在不同的地方随处停歇,然后再度出发。我想,也许他总是幻想在某个新的...
“City Walk”慢读会,用“睡眠”与“蛋糕”走近作家普鲁斯特
据悉,此次活动系上海图书馆与中信出版共同打造的“普鲁斯特×citywalk慢读会”第二讲,系列以每月1期、每期1个图书馆的打卡方式,在上海各场馆间进行citywalk漫游阅读。活动领读人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田嘉伟。他首先从普鲁斯特的睡眠状况说起,引出活动主题的第一个关键词:睡眠。《追忆似水年华》的著名开头,便是一...
晚潮|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底好在哪?
这一垄断在1885年被打开一条缝隙,纪德创作小说《帕吕德》意味着“反摹仿式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迈出第一步;随后在全球都是顶级IP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轰轰烈烈的撼动十九世纪“摹仿小说”的宫殿;直到1978年佩雷克发表《人生拼图版》,该小说在形式和记叙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以此书为转折点,追求小说革新的系统性...
普鲁斯特《论书籍》:我力图呈现的,是认识我自己
《阅读的时日》,[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魏柯玲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版(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因此,我无法向读者保证任何事,这里所能展现的,只有此刻我的知识累积到了什么程度。我所言说的内容本身不值得期待,重要的是我讲述它们的方式。至于我所引述的格言,读者可以留心我选出的语句,是否能使主旨变得更加鲜明。当我发现自己言...
普鲁斯特《论书籍》:我力图呈现的,并非如何认识事物而是认识我自己
我们为何阅读?普鲁斯特在《阅读的时日》中考察了书籍带给我们的苦与乐,他让我们看到罗斯金著作的优美之处,以及孩提时代迷失于文学世界是多么快乐。阅读对于普鲁斯特而言,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转变自我、超越自我的方法。原文作者|普鲁斯特《阅读的时日》,[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魏柯玲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
巴塔耶:精神分析与“恶”的解构
我们最终会来到普鲁斯特,以及他通过书写承载起的东西——同巴塔耶做的一样,不是别的,正是死亡本身。书写欲望(Vouloir-??crire)和书写之间的关系正如(死亡)驱力与(写作)活动的关系一样不言自明。罗兰·巴特这样评论马塞尔的“成为作家”之路:“对于普鲁斯特而言,写作也意味着死亡可以用于某事,书写书写的欲望(écrire...
活动回顾(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很多读者都关心《追忆似水年华》是否属于意识流小说。大家想象一下,普鲁斯特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说“很长的时间,我总是很早睡觉”,这里他已经开始回顾了。这个回顾可能是人到比较中年的时候开始回忆童年、青少年时期,不是当下思绪的偶然、切片式记录。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是19世纪末的一个心理学术语,由一位名为威廉·...
中法文化的双向奔赴与互动
如果对原著负责,尊重原著,普鲁斯特其实是把时间作为第一主人公,《寻找失去的时间》更贴近原意,带有一种哲学的意味。而翻译成《追忆似水年华》,是认为一部小说作品应该有一个文学的名称,根据中国的习惯,尤其是翻译国外电影的习惯,译成《追忆似水年华》更好,更有文学性。”许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关于书名的讨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