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 三种特殊情况下的求和公式:SUBTOTAL、LOOKUP 以及 COUNTIF
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COUNTIF函数来「稀释」重复值,再求和。去重后的条件求和公式:=SUMPRODUCT(($A$7$A$18=$A2)*($C$7$C$18)/COUNTIF($B$7$B$18$B$7$B$18))公式说明??COUNTIF($B$7:$B$18,$B$7:$B$18)统计每个姓名出现的次数n,将其每一行工资对应「稀释」为其本身的1/...
Excel常用函数公式汇总:日期计算、小数取整、表格合并去重
公式=IF(B2<$E$3,"不及格",IF(B2<$E$4,"及格",IF(B2<$E$5,"良好","优秀")))2.用VLOOKUP或者LOOKUP判断公式=VLOOKUP(B2,$E$2:$F$5,2,1)或者=LOOKUP(B2,$E$2:$E$5,$F$2:$F$5)第四组:求和1.错列或隔列求和公式=SUMIF(A2:E7,H2,C2:F7)2.筛选后求和公式=SUBTOTAL(9...
Excel 1 秒合并 12 个月的表格
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公式中嵌套一个Tocol函数,先删除错误值,再求和~=SUM(TOCOL(B3:B12,2))2、表格转换如下图,将组别和姓名合并转换成一列:??首先用Tocol函数将左表两列数据转换成一列:??然后用Unique函数,提取这列的不重复值。=UNIQUE(TOCOL(B2:C17))大功告成!3、合并多个表格并...
1秒合并12个月的表格,这个函数简直太实用了!
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公式中嵌套一个Tocol函数,先删除错误值,再求和~=SUM(TOCOL(B3:B12,2))表格转换如下图,将组别和姓名合并转换成一列:??首先用Tocol函数将左表两列数据转换成一列:??然后用Unique函数,提取这列的不重复值。=UNIQUE(TOCOL(B2:C17))大功告成!合并多个表格并去重同样...
比数据透视表更强大,Excel 神技超级透视表
先对数据表中大类列的电脑进行筛选,再针对筛选后所形成的表执行度量值公式:=DISTINCTCOUNT(表[客户ID]),也就是对客户ID进行非重复计数,结果为1860。同理,由于总计的数据没有筛选环境,所以6080是对整个数据表中的客户ID直接进行去重计数的结果。因为一个客户ID可能同时买了别的产品大类,所以...
359 告别手动:WPS动态数组公式助力项目跟进表实现全自动化统计
条件3:H2#,对应水平维度去重后的状态值(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该值来源于水平维度动态数组,该数组由公式=TOROW(DROP(UNIQUE(E3:E4000),-1))创建,包含所有唯一的项目状态类别。在统计时,H2#表示当前统计列对应的项目状态。综上所述,通过公式=COUNTIFS(C3:C4000,G3#,E3:E4000,H2#),我们得以基于项目负责人和项目...
Excel条件计数方法:COUNTIF函数公式中条件写法详解
输入公式=SUM(1/COUNTIF(B2:B13,B2:B13))或者=SUMPRODUCT(1/COUNTIF(B2:B13,B2:B13))公式说明:统计区域和条件区域都是B2:B13,得到B2:B13中每个值的出现次数{5;5;5;5;5;4;4;4;4;3;3;3},然后用1除以它们,最后相加。公式运用了一个数学逻辑,即任意一个数据重复出现N次,那么N个1/N的和为1...
不用函数和PQ,这个神器,1秒搞定数据去重!
报名后记得加班主任微信,随课赠送丰厚资料!??现在加入,更有超多福利免费送!▋01《81个函数手册》如果你记不住公式、不知道函数的运用场景,试试看这份手册,随查随用!还有详解和示例,对照使用更高效~▋02《Excel常用快捷键大全》提高工作效率的常用快捷键,一表速查更方便!
不用锁定、不用按三键、不需要填充,动态数组公式同步更新
如下图中,需要把两个维度的条件分别复制出来,删除重复项后手动录入,再录入多条件求和的公式,还需要特别注意锁定行列的公式:J3=SUMIFS($D:$D,$B:$B,$I3,$C:$C,J$2),录入完成后,还需要手动填充。整体来说,如果忘记更新公式,就会出现问题。把上面的传统公式替换成动态数组公式,首先是两维度的去重唯一...
Excel数据透视表应用技巧:如何进行多条件去重计数?
输入公式=COUNTIF(A1:C100,"计划中"),即可得到结果。2、计划订单中不重复的型号有多少个?过了10分钟,网友说:“老师,不对,领导说不是这样的,要计划订单中不重复的型号个数。”这就是一个多条件去重计数嘛!输入公式{=SUM(IF(IFERROR(MATCH("计划中"&B2:B68,A2:A68&B2:B68,0),9^9)=ROW(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