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遗址马家窑文化其因1924年最初发现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300——4200年左右▲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马家窑文化尤以风格独特的彩陶而闻名在部分继承仰韶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端庄、构图严谨图案精美、线条流畅...
意大利归还的中国文物对研究早期文明有哪些帮助?
郭志委:这批文物我看到的主要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概有那么几十件,大概有三种类型,就是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这批文物就从直观看保存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个别有修复的痕迹,但是整体保存的现状还不错。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有个叫马家窑的小村庄,坐落在黄土高原深处、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岸边。1924年...
榆中文物小故事之二十六丨马家窑类型羽状纹内外彩陶钵
在榆中县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两件马家窑类型羽状纹彩陶钵,1980年出土于榆中县连搭镇马家屲遗址,泥质橙黄陶,微敛口,曲腹,平底,饰黑彩,钵内、外壁饰羽状纹,纹饰流畅。鸟纹在马家窑彩陶中出现较多,因为它身姿优美,在生活中常见,同时在中国古老神话中有“载阳之鸟”的传说。在庙底沟类型彩陶中,就出现过用侧面鸟纹和...
榆中文物小故事之五 |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壶
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她的漩涡纹、锯齿纹和浑圆的器型成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断代的典型器物,也成为见证榆中发展历程的精品文物。图/文榆中县博物馆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浪榆中向上滑动看下一个原标题:《榆中文物小故事之五|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壶》...
榆中文物小故事之十一丨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彩陶壶
榆中县博物馆馆藏精品——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彩陶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口径10.2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3厘米。陶壶以砖红色打底,双耳在腹中部分列两边;从上腹部开始遍施黑彩,腹部和肩部是水波纹,其余部分是横条带纹,口沿部分是加粗的横条带纹。整个陶壶用简单而略加变化的条带纹勾勒出深刻的意境,静静地诉说着往昔...
【中央媒体看甘肃】五千年前的鲵鱼纹彩陶瓶,为何冠绝“彩陶之乡”?
“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大嘴咧开笑,白牙一排;身躯卷曲,仿若水中游……”这件呆萌酷炫的文创产品“鲵娃娃”,近年蹿红网络仍不忘背着原文物“鲵鱼纹平底彩陶瓶”(以下简称“鲵鱼纹彩陶瓶”),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捧的“显眼包”(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图为呆萌酷炫的鲵鱼纹平底彩陶瓶文创产品“鲵娃娃”。李亚龙摄...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李永平:如何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中窥见东西方...
李永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头部上方有一个洞,用来装和取某种物品,很可能是早期社会的农作物,体现了它的实用性。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人,所以彩陶瓶的腹部凸起,像怀孕女子的孕肚,代表古人的生殖崇拜,表达人类社会对生命延续的一种期盼。彩陶瓶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面部显得静谧、安详,流露出一种...
欧洲文物“撞衫”马家窑彩陶 史前文明之间也有互鉴吗
欧亚大陆另一侧,至迟在公元前两千纪初,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2300BC-2000BC)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向西挺进,直到新疆东部的哈密绿洲,并将彩陶这一文化元素带入新疆,开启了这一地区长达千余年的彩陶文化传统。到了距今4000多年,出现了考古证据上可见的最早的跨区域文化交流现象——起源于近东地区的冶铜技术、麦类作物、驯化的...
五千年前的鲵鱼纹彩陶瓶,为何冠绝“彩陶之乡”?
类型繁多、纹饰精美的彩陶展,是甘肃省博物馆常设的特色展览。鲵鱼纹彩陶瓶,其器型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瓶差不多,它为何能够冠绝“彩陶之乡”?“鲵鱼纹彩陶瓶不仅保存完整,更是在中华文明连续性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器物。”李永平解释说,该瓶处于仰韶文化晚期,鲵鱼纹的演变史,则...
榆中文物小故事之十五丨马厂类型蛙纹双耳彩陶罐
变体神人纹,又称“蛙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上,始见于马家窑类型中晚期,延续时间很长。蛙纹非常写实,在彩陶上画一个圆圈,代表蛙头;圆圈下面有一条竖直线,代表青蛙的身体;直线两侧各画两条折线纹,并在折线的拐角处画几道短竖线,代表青蛙肢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