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里的俄罗斯饮食
他们住的欧罗巴旅店,萧红有一篇散文《欧罗巴旅馆》,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饮食:“晚饭就在桌子上摆着,黑‘列巴’‘列巴’:俄语,面包。和白盐。”哈尔滨俄式列巴的直径像小锅盖,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制作传统,多用杂木烤炉烤面包。萧红算是殷实的地主之家,父亲虽不情愿送她去哈尔滨念书,但也不会亏待女儿。萧红文章中...
萧红和李娟的散文为何受欢迎?鲁奖评论家张莉:她们各有自己的“纸...
张莉对萧红的解读,以萧红的经典散文作品《商市街》为主要线索。1931年,年轻的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一起生活,他们从欧罗巴旅馆搬到商市街25号,并在那里居住了19个月。为了记录那段难忘的生活,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1935年,24岁的萧红写下了散文集《商市街》。1936年,《商市街》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时至今日,仍...
从萧红的传奇人生,看“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
萧红曾经写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张莉表示,在萧红看来,那些“偏僻的生活”恰恰很重要。正因为对生命经验中的吃、穿、寒冷、饥饿及孤独的切肤理解,《商市街》得以重建现代散文及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传统,这部作品开启了随笔式、日常化的女性散文写作风格,其后,这也几乎成为现代女性散文的主要样态。《我...
迟子建:我就是个泥罐子,我的作品是东北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故事|专访
我就把这些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像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曲波先生的《林海雪原》等镶嵌在白桦木上。这里的“镇馆之宝”之一,是萧红致萧军的书信原件,这个第三十三信是非常重要的。黑龙江是故土,是给萧红生命的地方,也给她文学灵感的地方,甚至说给她最大成就的地方。我觉得一个人用笔在书写的时候,她的气...
穿越近百年历史,沿着中央大街“看”萧红
萧红在《商市街》里有一篇散文《牵牛房》,专门讲述“牵牛坊”的故事:“夏天窗前满种着牵牛花,种得太多啦,爬满了窗门,因为这个叫牵牛房。”萧红和萧军经常来这里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剧本,排练话剧。在萧红的印象里,屋子里很暖和,壁炉很热,朋友也多。牵牛房旧址...
活动|回首文学创作40年 人生从这里再“上岸” 红孩散文集《活出...
其散文代表作有《女人的荷》《唤声姐姐叫萧红》《东渡东渡》《我就是黄河的一块石头》《上岸》等(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活出想要的人生》是作家的第四部散文集,书中所遴选的44篇散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于不经意间从文字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从红孩的文字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明确自己的梦想和...
穿越百年历史,沿着哈尔滨中央大街“看”萧红
萧军那时是《国际协报》副刊主编裴馨园的助手,他以三郎为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新文学作品。萧红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是应《国际协报》新年征文创作的,这篇小说在该报发表并获奖金,萧红从此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离中央大街只有几十米的红霞街25号院,方门洞、铁艺大门,看起来极普通,当年萧红与萧军在此...
萧红的食谱: 民国黑龙江地区的饮食述略
萧红一生穷困、奔波,又短命。去青岛之前,饥饿一直在她不少的作品里,散文《度日》中:“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萧红写美食,而不是谈食物,她是饥饿,贫困、寒冷、愁苦。萧红慢慢在写作上有了名气,也有了相应的稿费,生活稍稍好一些,在《门前的黑影》描写了搬到商市街后,家...
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文艺作品中的冻梨东北作家常写冻梨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迟子建在她的散文里写过前年那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东北风”电视剧《人世间》里冻梨也是经常出镜的“年货果品”“冬日一盼”冻梨当然不光见诸东北作家笔端我们在草地周刊11年前的报道里...
张莉:荷花沁文韵 | 纪念孙犁逝世二十二周年
本书开辟了回忆性散文写作形式。其回忆性散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忆童年时代、上学生涯以及抗战生活;二、创作回忆类;三、怀念友人类。此类作品情真意切,具有一定的文化反思价值,读来仿佛在听一位历尽繁华与沧桑的智慧老人的人生箴言。2《耕堂文录十种·秀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