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国家的九个命题之三:“静悄悄地积累”
第三等级的主体力量,如富裕农民、富裕市民、律师、报人和从事商业化经营的贵族,渐渐融合为具有相似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关系)、相近的社会意识(个人权利的觉醒)、共同的集体行动(参与国家政治)的阶级,即市民阶级。相形之下,贵族与教士力量不断地衰落。于是,国家整体上再也不可能停留在原先的层次和水平。小结西方率...
周建超 |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表面上看,革命是一种破坏过程,但实质上,革命是通过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除旧布新之举。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切“政治、军事的力量,是为着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目的是为着解...
【国庆特辑】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新中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柳建辉
解放被束缚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奠定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物质基础;中国革命的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必须有机衔接,为此必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作为中间转换的形式。
正确认识把握“三个更好相适应”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生产力在社会矛盾运动中起着根本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一定程度发展的生产力决定了以特定形态出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改变。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注意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着显...
“三个更好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关系与经济运行能力。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其中,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
“两个结合”是 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而能够被中断的其实正是文化的传承,马克思因此作出判断:“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可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反映”关系,不影响它作为历史连续性桥梁的地位,文化传承本质上就是历史的延续。
理论荐读|“三个更好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关系与经济运行能力。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其中,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
陈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序
戴维斯和诺思区分了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是经济单位之间进行合作/竞争时所应遵循的方式,而制度环境则是指政治、社会和法律层面基本规则的总和,是人们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奥斯特罗姆增加了一个集体选择层面的规则作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的链接,将治理问题的分析层次拓展到了宪法、集体选择和操作三个方面。威廉...
「党建治学」李捷:关于现代化的双重属性问题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苗庆科 荆蕙兰: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国营企业的管理民主化工作
大区委报送的《关于通过职工代表会议贯彻生产责任制的初步总结》中,充分肯定了职工代表会议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其在发动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改进工作作风和纪律松弛现象、揭发生产上无人负责现象,改善上下级之间、工人与技术人员之间、行政与工会之间、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部门关系,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