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儒家排斥市场吗? ——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
到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献言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接受并下诏“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让儒家礼教成为官方的唯一正统,启动“独尊儒术”的历史。到唐宋明清,礼制不仅持续得到发展,包括修建宗祠、祭祀祖先、推广礼仪、修写族谱的兴起和普及,而且在唐宋推出科举,使平民也有资格通过考试做官之后,平民子弟也受到...
阐释儒家文化千年智慧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展览分为“溯古寻儒”“化成天下”“万世师表”3个单元,展出国内外近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80件(组)展品,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典籍存续、文物收藏,梳理儒家文化的形成...
望岳谈|孔子诞辰南北共祭,“和合之礼”和“和合之力”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如“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髓,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今天中国人为人处世原则,也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国家人们的交往也提供了良好的规则参照;“和为贵”等和平思想,在战乱冲突不断的今天,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有现实意义。孔子的后人已经在全球开枝散叶。传播孔子开创的...
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从孔子三次问道老子来看,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都是讲“道”,且最终的“道”殊途同归。二者立场不同,方式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孔子讲实,老子讲虚;孔子提倡有为,老子提倡无为。就层级上而言,老子无疑高于孔子,若非如此,孔子也不会三次问道老子,并最终在老子的点拨下,才真正悟道了。然而,世人真正推崇...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彰显中华法系理性思辨和实践智慧
引礼入法的途径。引礼入法作为一个过程,是逐渐深化的,从以儒家经典学说指导立法、解释法律起,到春秋决狱,直接以儒家经典作为司法的根据,在这个过程中礼不断法律化,法也不断道德化。第一,从总结秦亡的教训中为引礼入法制造舆论。汉初,著名思想家贾谊鉴于秦朝任法任刑之弊,认为只有礼才是“固国家,定社稷,使君...
徐勇:儒家文化何以持久:基础性秩序的供给
儒家的礼治秩序“百家弗能易”的关键之二,在于这种秩序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提升、提纯到“礼”的高度,得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在西欧,随着国家的产生,血缘家庭关系成为从属关系。而在中国,国家产生以后,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融合。就家族、私有和国家而言,“‘古典的古代’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
墨子:反对儒家思想的第一人,为何要批判孔子的“礼乐”制度?
所以,墨子的这种说法其实有些一竿子打死所有人的意味。对于这一点,其实还是儒家孟子的说法更加的恰当一点:可以有文学艺术和对应的娱乐活动,但是却必须与民同乐。而对于“礼”的反对也是如此,对错掺半。其实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或者是哪一个时代的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绝对平等,人本身对于亲人和陌生人,...
儒学研究|杨国荣:作为规范系统的礼 —— 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
一、礼与社会生活以“应当如何”的规定为内容,礼涉及社会领域的不同方面;从日常生活到政治践行,从个体的饮食起居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巨细,礼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要求。以《仪礼》而言,在谈到士冠礼时,《仪礼》便对其“如何做”的过程作了十分具体的叙述:“筮于庙门。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即位于...
从“天”与“人”看先秦儒家国家安全思想
在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与“大顺社会”里,动荡不安和混乱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与安宁,其中,德的作用尤其重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刑罚只能从外在来打击犯罪,而不能使人民从内心从善,但是道德能从内心来教化人民,使每个人都有廉耻之心,从而真正抑制...
儒家五常与儒商经营之道
济宁学院张旭摘要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即“五常”观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涵养着新时代商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