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法治——解读“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解释也是一种宣示性文件,告诉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杜曦明说,打击和保护应该并重,不能压制批评的声音。对于“网络反腐”“微博反腐”,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积极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如果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则不应该追究刑事责任。解释的实施,也给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岳运生律师认为,谣言之...
最高法:诽谤信息转500次可判刑系实证研究确定
《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
解读:两高司法解释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
王志祥:“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只是司法解释明确的构成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司法解释中还有“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等规定。如果符合后面...
张家川刑拘少年有悖司法解释初衷 - 舆评-观点中国_中国网
舆情点评:地方政府谬误扭曲公众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除了对被拘未成年人的同情,对游行示威的敏感,更在于这是两高出台关于办理网络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以来,因“转发超过500次”而刑事拘留“造谣者”的典型案例。作为司法解释落地基层的执法部门,地方政府的表现直接影响到社会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看...
专家:诽谤信息转发500次等标准必须更细化
该司法解释一共10条,明确了网络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罪名的适用条件。“现在网络空间中既有正常言论,也有网络谣言,并且后者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谣言性质越来越严重,造谣情况也越来越多。这次司法解释针对《刑法》的4个罪名‘如何运用到网络上’作了具体规定,对网络谣言影响现实社会秩序能起到一种...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
越解释,越无力,如何走出自证陷阱?
如果你跟着对方的回复,去解释自己买或者没有买,就直接陷入了「自证陷阱」。这个时候我们要辨别对方是否正在使用「稻草人」,如果是的话记得正本清源,回到一开始的论点。2反观Ta人动机被评判、被误解有时并不是我们的错,很可能是别人把自己的困境投射到了我们身上。就像我们自己也会这样投射别人一样,而无论怎样...
侮辱、诽谤、非法披露:网络暴力治理之路
当确定侵权者的身份信息后,第二步才是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向法院提起诉讼。侮辱、诽谤罪在刑法中是为数不多“告诉才处理”的罪名,这就需要起诉者自行举证。根据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
今日法律问答·言论自由的约束:侮辱与正当评价的界限在哪儿?
有人可能要问,如何解释《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侮辱、诽谤罪?在本文看来,根据《刑法》条文仅能做出同等性解释,如:其他方法与暴力应同等;但体系解释本条还要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得出结论。二、侮辱、诽谤罪的体系解释在法律性质上,侮辱、诽谤罪属于道德犯,体系解释本罪应从道德规范入手,如:公然...
江苏纪委干部检举副市长被公诉 立案程序被质疑
“特殊情况”指的又是什么?郭志媛教授表示,若诽谤行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是可以将诽谤行为立为公诉案件的。但如何判定什么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呢?前述最高检和最高法发布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