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谓的票拟制度就是一种内阁大学士参与国家政务的参议制度。这种制度是从仁宗、宣宗时期开始的,来自中外的奏章都可以内阁学士先用小票墨书贴于书面进呈皇帝,被称为“条旨”,也就是“票拟”。仁、宣时期,票拟还没有形成制度,遇到重大事情,还是召见大臣面议。直到明英宗即位后,内阁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明英宗即...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作者在书中重点阐述了明代国家权力机构的形成过程,着重区分了有关机构及其人员由临时性差遣到制度性定制的时间节点,并重视政治活动中的普遍性情况和偶然性行为及二者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明代制度史研究的成熟思考。同时,作者对内阁、司礼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构条分缕析,尤其是将宦官视为明代官员队伍组成部分的倾向和对...
“两会机制”:中国新型政治制度的独特安排
“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周恩来则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完全不同于旧民主的议会制度,而是属于...
【资治】中国官员离任交接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思考‖张忠仁
官员离任交接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一、官员离任交接制度演变官员离任交接的最早雏形应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勒工名”。“物勒工名”,顾名思义,即要求在产品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从而防止以次充好和仿冒行为。据《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
十五道监察御史举劾官邪,各核本省刑名,也分管监察中央各部院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形成错综复杂的监察系统网(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内阁稽察房、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等机构与都察院共行稽察注销之职,确保各部院承办事项按期完成。职能的交叉也带来一些弊端,督察院行政事务过于庞杂,如与吏部共同负责文武百官的考核,与大理寺和刑部共同参与...
早间必读:国务院要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强并购重组监管(4月15日)
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资本市场良好生态加快形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投融资结构趋于合理,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一流投资银行和...
张雨: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而所谓“四部”实际上是指吴元年(1367)七月设置的太常、司农、大理、将作四司,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无关。从“中书省四司”到“中书省六部”这一变化,反映的是从朱吴国政权到明朝政权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政体从不完备的丞相诸卿制到一省六部制的结构性转变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刘文鹏:论清代历史地位
在重构“大一统”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更为精致的调整与打磨,使其在国家治理方面更加稳定、高效和包容,这种成熟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中枢决策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藩部管理制度方面。1.从内阁到军机处:中枢决策制度的改进清朝在中央权力机构设置上,一方面仿效明制,建立内阁、六部,承担一部分国...
文史丨中国古代官员达到什么品级,才能荫袭后代?
总体来说,明代的文臣荫子武职制度,作为一种特殊军功褒奖荫叙,构建于景泰年间,并最终成为整个文臣荫叙体系中的最高级别,隐然成为文臣封爵制度的补充,以及皇权驾驭臣僚的一种有效手段。从社会层面来看,文臣荫子武职制度使大批浸染文风的缙绅子弟流入世袭武官队伍,对打破明代身份性职役管控、改善锦衣卫指挥人员结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