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枝:对朱熹解释思想的再思考———以《大学章句集注》为例
“以作者为中心”和“以文本为中心”在现代西方解释学中是不同的两个面向,在朱子这里被很自然地看作一体,对此,张汝伦先生试图站在朱子的角度给予的解释是“因为圣人说的没有私意,只是天下公理,圣贤本意只此一理,所以朱子才坚持要从文本出发。”这个解释固然深刻但“圣人说的没有私意,只是天下公理”作为朱子解释...
...史静寰: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解释...
“内圣外王”指的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中的学子在求学过程中的动机和理想追求。其中,“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外部体现,也会进一步促进“内圣”,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内圣外王”在传统意义上具有相当具体的内涵,前者指向道德修养,后者指向入仕为官。本研究尝试使用“内圣外王”的隐喻来解释中国...
李景林:论《中庸》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儒家言德,非个人性之私德,而是内与外、或道德与伦理的统一(即内圣外王)。《大学》三纲八目,已概括了它的实质内容。《中庸》言德,亦如之。《大学》归本于修身,以修齐治平言“明德”之次第。《中庸》与此同一思理。但《中庸》更由修身引申出“知人”、“知天”之观念,并以“诚”这一概念括修身成性之道,从...
文化之约 | 听王蒙讲中华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
所谓圣人就是内圣外王,不掌握任何权力,以自身为典范,挽救社会的风气。孔子想要力挽狂澜,使中国回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一”的阶段。他言传身教,不仅将道理讲给人们,还以身作则告诉人们饭该怎么吃,什么是孝顺……曾有人问孔子,父母老了,子女及时赡养,让他们衣食无忧,平安到死,这是不是孝顺?孔子说,那要看孩子...
东西方哲学、宗教与文化对“爱”的诠释
孔子的“仁”是由殷周畏天命到周公敬德保民发展而来。它是一个由天到人的法天功利性再到人的纯粹道德主体性自觉意志的发展,也是孔子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拨乱反正的主张。在《论语》中,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
唐河:“友兰故里”中国哲学文化名片的继承与发扬
“外王”指涉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圣”则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无论是性质、范围和方法,内圣和外王都迥然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嫁接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将遭遇巨大的挑战(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而冯友兰依旧笃信内圣外王的一致或内在关联,力图通过境界说将内圣和外王予以贯通,并一直试图寻找践行这一理想的机会,即对“...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光明日报-光明网
他认为只有具备悔过自新,才能把握四书五经的深刻含义。他通过明体适用和悔过自新,不仅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和人心的缺点,而且从新的视野探索了内圣外王的问题。李二曲竭尽全力寻找儒学的真正精神,利用先秦儒学的精神,试图发扬儒学的实学性质。李二曲论证了儒学就是明体适用之学,使其脱下官学外套,从而把儒学的真正精神...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核心提示: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曾震动一时,至今还引得聚讼纷纭。这场争论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实际上却是秦汉以来儒家精英两种救世济民方略的全面交锋。它涉及的论题几乎涵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所有方面,本文试图以王霸话题为主线,对其进行一番较深入的辨析。
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
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内圣外王,不掌握任何权力,以自身为典范,挽救社会的风气。孔子想要力挽狂澜,使中国回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一”的阶段。他言传身教,不仅将道理讲给人们,还以身作则告诉人们饭该怎么吃,什么是孝顺……
“阅读文学经典”系列开讲 教授解读“梁山好汉”
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宋代以后,有一个大家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说成是“内圣外王”。要在政治上做领袖,首先要在道德上成为楷模,这个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论语》《史记》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都是必读书。如果只有一二相似点,可以说是偶然、巧合,但一系列的相似,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