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讲座|“终身读者”修炼指南
10月26日,我们特别邀请到《米兰讲稿》的译者、罗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铮,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小牧,以及《米兰讲稿》的责任编辑张鑫老师,一起聊聊翁贝托·埃科在这部著作中写下的关于艺术、文学、美学等等真知灼见。北京|人类的前途应该光辉灿烂无可限量——思念西西,从遗作...
《写作》新刊︱袁智忠:公文传播:从传播行为到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
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和历史起点上,“文化自信”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国家倡导方向,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研究进程中,公文传播的研究必将大有可为,也应有所作为。公文传播学作为主要建立在公文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
潘嘉杨评《恶臭与芬芳》丨表象史中的“嗅觉美学”:追索阿兰·科尔...
克拉森是写作感官文化史的另一位先行者,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版《天使的颜色:宇宙论、性别与美学想象》(TheColorofAngels:Cosmology,GenderandtheAestheticImagination)以及《芳香:嗅觉文化史》(Aroma:TheCulturalHistoryofSmell),分别从视觉、嗅觉角度对特定文化中由感官引发的社会想象作了考察。20...
哲学| 从主体到身体:西方美学建构的两个关键环节
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建立于18世纪的德国,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的诞生。然而,美学的建构并未因这一宣告而完成自身使命。对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宣告本质上呈现的是开端,美学学科由此开启自身的建构过程。站在当代的视角回顾,西方美学的建构经历了从主体到身体两个关键环节。主体的转向与感性认知...
敦煌乐舞图像的艺术造境与中华美学精神
一、圣俗交融的意义空间敦煌石窟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点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对无限的时间性的想象和呈现。敦煌壁画以大量的乐舞图像,赋予了有限的空间以流动的时间感,创造出了超越于静态图像的空间意境,让遥远的乐舞图像成为了永远的现在时。敦煌乐舞图像中存在两个世界,即“神圣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二者同构了一...
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历史(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回顾历史,可以说,工程美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既是展现神权和王权威严强大力量的法老陵寝,又是古埃及科学、艺术、宗教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如沙漠中的巨碑,雄伟神秘,以纯粹而有力的秩序感述说永生之美,成为...
中华美学传统在现代的曲折展开与更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性,也孕育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审美意识或美学思想传统,即中华美学传统(或称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不过,这种传统是在清末民初借助于西方美学学科制度的镜鉴作用而重构的。这意味着,中国古代诚然没有产生过西方意义上的美学学科制度,但毕竟诞生了可与西方美学相媲美的...
肖向荣|新质生产力开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共创美学”
在他看来,艺术提供了一条回应社会压力的美学革命道路,应建立一种艺术与技术的共生关系,21世纪的艺术家应肩负起重大责任,需要利用各种高级技术形式的艺术引导大众走向艺术精神高地。AIGC技术的诞生,作为新质生产力为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创新驱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可能无法...
“蚁人”的诞生:如何用小昆虫撬动大科学|粉丝福利
从蚂蚁开始的科学生涯1929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爱德华·威尔逊(图3),最初对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因为童年时期的一次钓鱼事故丧失了右眼的视力,这严重影响了他对脊椎动物的观察。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优秀的鸟类学家,诞生了一位顶尖的蚂蚁生物学家。
一周文化讲座|卡夫卡:百年经典与永恒困境_腾讯新闻
6月1日晚,我们特别邀请《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作者贾珺和探月学校高中语文学科负责人李若辰做客SKP,来一场别具一格的“纸上CiytWalk”,解码中国古建之美。北京|文本、文献与史实:十至十三世纪历史研究的新面相时间:6月2日(周日)8:40-17:40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