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7):官场巅峰和再次遭祸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接到朝廷的诏命,要他离开杭州回京,官职仍然是翰林学士。实际上,当时官场已经盛传,他马上就要任宰相了。苏轼其实是不想离开的杭州的,杭州的山水让他放松,杭州太守一职他也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太后对他有恩,太后之命他不得不从。当年三月,苏轼回京。一回京,他就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而...
苏轼(6):再次出川与初入官场
经过一个月的旅行,苏轼从开封走到了凤翔,全程约700公里。苏轼任职的凤翔就是今天宝鸡,宝鸡还有一个古称,雍城,是秦国的发祥地。第一次做官就来到了这样一个古城,苏轼还是很满意的。在凤翔,苏轼一边做官,一边以工作之便游山玩水,甚是惬意。唯一不爽的是,他和上司的关系并不怎么好。刚到凤翔时,太守姓宋,关系...
苏轼肉麻的一首词,不俗气,不香艳,却把新婚妻子夸上了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以其多面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苏东坡。苏轼出生于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他们家族三人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被合称为“三苏”。作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重要人物,苏轼的诗文作品风格独特,...
苏轼: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
苏轼在这组诗中只提起过一次自己过往的仕宦生涯,这便是第四首诗里所说的自己曾经吃的是官仓里腐烂的粮米(这其实是他的俸禄)。但是他之所以会提起自己过往生活的这方面经历,并不是要抱怨此事,而是为了强调他现在正热忱地期盼着可以通过自己种植的新鲜大米养活自己。看上去苏轼似乎已经极为成功地将所有的纷扰喧嚣全然...
一文道尽苏轼的一生
等到宋徽宗继位,苏轼调任内地,在北归途中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堪称宋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风格独特,无论题材还是思想都有很大提升,他将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诗歌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开创了北宋诗坛的高峰。词作方面,苏轼主张“诗词一体”,对词体...
王安石的最后时刻:宿敌苏轼、司马光做了什么丨新知
虽然王安石晚年的处境比较凄凉,但在半山时期还是结交了一些朋友(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王安石与以往的政敌苏轼,也终于在晚年达成了和解。王安石在半山园有一邻居兼好友名为杨德逢,号湖阴先生。著名的《书湖阴先生壁》就是王安石在杨德逢家的屋壁上写的。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苏轼格外赏识的六个人
从苏轼“太守例能诗”句能体会,不是其热衷交游官场,而是宋时官员无不为文人,越是高官,越近文豪。这也是大宋一朝“重文轻武”造成的最大特色。苏轼每到一地,与手下官员无不打成一片。颍州官员除公事赵令畤外,还有京西路转运副使刘昱、权府提刑弓允、本路转运使朱勃、颍州州学教授陈师道。苏轼上述诗作中提到的...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西施”这一古典意象,将西湖比拟为一位绝世佳人,无论是素雅清淡的装扮,还是华丽繁复的妆容,都无法掩盖其内在的天生丽质与独特神韵。这首诗的上半部分生动细腻地描绘了西湖在晴雨交替中的不同风貌,下半部分则借喻升华,通过“西施”的形象揭示了西湖深邃而迷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从而成就了赞美西湖的经...
风雨过后苏轼大彻大悟,写下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词,其中一句成为...
在黄州期间,苏轼变得更加成熟、旷达、超然。在他的身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他变得乐观洒脱、随遇而安。可以说,苏轼的黄州之旅是他的人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那里虽然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成就了他诗文艺术上井喷式的发展。
苏东坡:文旅融合的千年典范
一是学游,即读书中的旅游。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苏轼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的天性已经萌发。二是宦游,即身在官场的旅游。苏轼居官期间的游踪,也是其游踪的主体。事实上,宋朝有宦游之风,盖因官员都是文人。宦游只能随着官职的变化,不可能随心所欲。但是到处是朋友,名声满天下。同时,宦游之中也有些许自由,路上可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