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维尔:巴赞给我们的六堂课|威尔斯|公民凯恩|爱森斯坦|偷自行车...
从无声电影(基顿、斯登堡)到现代(塔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重要的电影美学倾向。《乡愁》(1983)同样,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类型(诗韵、节奏、调性等)的分类也许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但他所阐述的原则同样也能够在其他几位电影人中的作品中找到,甚至是小津的电影。爱森斯坦的教...
滴水映世界:专访IDF评审委员会主席莱拉·帕卡莲莉娜
2016年,一部名为《破晓》(Dawn,2015)的电影代表拉脱维亚角逐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这部电影灵感来源是爱森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未完成的电影项目《BezhinMeadow》,而多年后负责重新让这个项目重现天日的人,正是爱森斯坦的老乡——莱拉。《破晓》这部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价值观迷失的社会故事,其背景设定在苏联...
一个时代正式谢幕:《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逝世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总裁卡伦·沙赫纳扎罗夫这样评价缅绍夫:“这样的人,我们没有几个。爱森斯坦,塔尔科夫斯基,还有两三个。缅绍夫陨落了,我从未想过我会面对这件事。”正如其所言,随着缅绍夫的逝世,曾经伟大的苏联电影时代也一并远去了。(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孙佳音)...
不经思考的力量——塔可夫斯基诞辰90周年
他自己的偶像之一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而伯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说过塔可夫斯基是世上最好的导演:“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房间的门口,过去从没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而他却能进入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视与听》杂志曾撰文总结老塔留给...
重逢老塔,再谈毕赣
大程度的相似性——当欧洲电影将时间、思维、精神分析借助纯视听影像完成与好莱坞经典叙事电影的决裂,进化出现代电影的雏形,塔可夫斯基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将摄影机的“自动主观性”和时间在银幕上的直接显现发挥到极致;甚至是相较同期的苏联诗电影,塔可夫斯基仍能在爱森斯坦、杜甫仁科、帕拉杰诺夫等能工巧匠中获得独一...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时间的囚徒
从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到塔尔科夫斯基,时间因为这种雕琢变得有形而易于把捉(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这真实的梦境,让人得到瞬间的安慰,在对生命、生活、存在的无力、平庸、甚至是悲怆的陈列和展示中,暂时与无法宣泄的欲望媾和。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电影就是当代人的诗歌。时间就是这诗歌...
毕赣致敬的塔可夫斯基,何以成为电影界的传奇
就笔者的理解,塔氏的蒙太奇是在做减法,强调1+1+1……n=1,就像摄影;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是在做加法,1+1=2,就像绘画。这样也让我们意识到塔氏关于蒙太奇的美学主张实际上和他的长镜头美学是一致的,都是为影片的表达服务,因此形成了逻辑自洽。至于塔氏作品另外一个重要标签“诗电影”,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
打开一扇了解当代俄罗斯之窗
以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母亲》以及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邦·达尔丘克的《一个人的遭遇》、丘赫莱伊的《士兵之歌》、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绍敏夫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米哈尔科夫的《办公室的故事》与尼斯塔·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与优秀经典电影作品的...
《农奴》:不拘于常规叙事的黑白影像(图)
还要提一下我们的那位年轻的老师,他在给我们上了多半个学期的课后就辞职了,就是这个人在我们懵懂一片的时候,对着天花板自言自语地讲述罗兰·巴特和福柯,讲述符号学原理,讲“超我”和“本我”,讲爱森斯坦曾经伟大的梦想就是将《资本论》搬上银幕,讲《农奴》是在那样一个竭力尊崇常规叙事的电影文化生存环境下弥足...
电影学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果只花三个月就能学会电影,电影学院还有什么存在必要?”今年FIRST电影节的制作/孵化论坛上,本届FIRST训练营导师、伊朗导演莫森·马克马巴夫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字革命不仅颠覆了电影的内容形态和传播载体,也极大降低了电影创作的技术门槛。相比之下,我们的电影教育——无论是以艺术院校为代表的专业教育,还是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