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
广州海事博物馆以1767-1796年间活跃在广州十三行的“小人物”黄东的故事为线索,结合他与英国商人、植物学爱好者约翰·布莱德比·布莱克的故事,与美国橡泉园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合作,策划实施“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以黄东的视角展现一个时代的微观历史画卷。一个很难在...
同根同源广府人 同音同声一脉亲
基于广州自古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广府地区公认广州话为粤语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话为准。清代岭南大儒陈澧写了一篇论文,叫《广州音说》,他以《广韵》为审音标准,比较各地方音的异同,认为广州音最契合隋唐音,并以朱熹“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的评价作背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府人又在...
“荔泮芳华”:从晚清广州巨商兴衰中窥见清代盐政的生财之道
活动还邀请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申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徐靖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研究员韩燕仪共同对话探讨黄国信的新书《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与观众共同品读书中撰写的关于清代“盐政规制”的经济原理,以及书中具有辩证性的史学...
读懂广州·粤韵丨古时同为广府人 如今穗澳更相融
清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穗澳两地商贸往来更为紧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取代过去的市舶司,又设澳门关部行台(总口),作为粤海关的征税总口之一,下辖大码头、南湾、关闸和娘妈阁四个小口。当时,外国商船不能直接开到广州贸易,来广州前,得先到澳门办理通行证,雇佣引...
“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在清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乾隆年间,广州绣坊有50多家,从业人员多达3000多人。1772年,销往欧洲的广绣披肩有8万条。四年后,仅英国一家公司采购的披肩就超过了10.4万条。在十三行的运作下,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广州变成了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时人用“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来描述十三...
信步五公里 澎湃两千年 -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解放路与大德路交叉路口附近有一个口袋公园,地面刻有“归德”二字(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这里就是广州古城归德门之所在。在老一辈广州人心中,归德门与四牌楼几乎一样重要。清代广州地图上,长街穿归德门而过,归德门内的“四牌楼”是今解放中路,归德门外小市街是今解放南路。
凤翔黄埔扬名四海 龙腾琶洲续写芳华
这里便是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天宝行行商梁经国的故居。梁经国出身贫苦,其父早丧,18岁时进入冯氏洋行做伙计,开始学习与洋商打交道。他天资聪慧,踏实肯干,后来创办了天宝行,以其“实在诚信”的经营方法独树一帜,在其他行商陆续破产的情况下,天宝行至清代嘉庆末年达到鼎盛。梁经国发家后,在黄埔村建立“左垣家塾”,让...
古诗词里的广州港
此诗完全抛开以山水形式来表现广州的传统,而代以市井及外贸的繁华,直接道出了广州千年商都、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单一个“雄”字,便描绘了岭南的“气脉”,广州港的繁忙景象与雄浑气势跃然纸上。屈大均清代广州是进出口贸易十分繁盛的港口,特别是在1757—1842年间,广州成为全国海上贸易的唯一门户,东西方商品云集...
庚寅年广州惨遭屠城,为告慰苍生建造清代大佛寺|大佛往事
清代地图副本(广州大佛寺供图)南方底定之后,统治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深知广州民众对清军血腥攻城和入城后的肆意屠杀恨之入骨,为了收拾人心,稳定局势,尚可喜极力拉拢佛门高僧,大笔捐资修建和复建寺庙,大佛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恢复的重要丛林之一。据说尚可喜晚年,往往预感到“不祥之兆”,担心屠城之事会带来现世报应,...
读懂广州·粤韵 | 依水而兴十八甫,街市繁华似苏杭
当时,众多商人、仕子聚集于文澜书院,许多重大事情,也都在这里讨论决定。清代,广州的商业有“七十二行”之称,“七十二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组织,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需要讨论重大事项时,由各行推举代表,到文澜书院集议。当时的文澜书院,可以说是广州商人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