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量鲁迅的文章陆续退出语文教材?
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这两个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细细想来都站不住脚。首先,从文字表达上来说,我想问一句,中学生连古人写的文言文都要学,难道鲁迅的白话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难懂?古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要当作通假字来记,难不成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要艰涩?很显然,第...
郜元宝:鲁迅文章的本意乃是要让人懂
鲁迅文章整体上气势如虹,但大量外来词以及新的句法结构、关联词的运用,确实要比“大白话”复杂得多。这也会让习惯“大白话”的读者感到难读,甚至佶屈聱牙。除了语言,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思维的深刻与独到,令鲁迅文章不容易像“茶淘饭”那样无需怎么咀嚼就能轻松消化。鲁迅不否认他自己语言上的这些特点。他承认自己做...
原创鲁迅的文章被移出教材,大批明星却被编入课本,这样真的合适吗?
鲁迅的文字总是带有很大的“杀伤力”,以暗示性的、多层次的语言遣词造句,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但是,如果深层次地对他的文章进行研究,好像又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感。好像除了把他所有的语言理解为隐喻、揭示、暗指等手法,又说不清他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很多学者,多年来专门研究他的作品,越是研究...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
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会陆续退出语文教材?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批驳的不只是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恶的思想。从古至今,他笔下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一直在,他笔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只是他的文风太过辛辣,句句鞭辟入里,总让有些人听了不自在。或许,被删减不是文字表达,更不是读几遍才能懂的问题,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愤青气质与...
1954年,鲁迅学生胡风写了一篇30万字的文章,毛主席看后非常气愤
毛泽东阅后十分气愤,政治局其他人也认为胡风的某些观点不妥,中央政治局决定在1954年底公布“意见书”,并组织全国批判胡风的错误文艺观点(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胡风在当时是个很有名的作家,朋友非常多,在友人的帮助下,他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杂志,还组织了社会团体,在政治上的牵连很多,再加上他是鲁迅的高徒,所以他写的“意见书”...
热搜第1名“国足0-3不敌韩国”,鲁迅风味文章一篇勉励国足下次赢
热搜第1名“国足0-3不敌韩国”,鲁迅风味文章一篇勉励国足下次赢,国足,足球,勇士,韩国,诗人,小说家,鲁迅先生,军事条约,军事同盟
汪晖:鲁迅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却因此奠定了批判知识分子的传统
从思想气质上说,两人十分不同。在学术上,胡适引入规范,告诉大家现代学术要按照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影响深远。鲁迅的学术研究充满洞见,但他更强调的是不断打破规范,总是怀疑这些极易体制化的知识具有压迫性。胡适是典型的现代化派,相信历史的进步,文章平易流畅,气质上是乐观的。
激切凌厉 今古立宗——读孙郁新著《鲁迅与国学》
中外参照,文章新命,于传统有吸收继承,又有打破冲决。“曲笔、冷笔、诗笔等手法,使表达获得了新的活力。”鲁迅重新延续旧文化最为有活力的部分,摄取旧遗产的精华而创造新文化,激活古老的文脉。孙郁以鲁迅作为典范样本来照亮当时的语境,“文除百代之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鲁迅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一起在“...
周令飞:我想还原一个“真的鲁迅”
一、鲁迅家人眼中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鲁迅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伟人。在很多人印象中,他是个斗士,外貌严肃,板着脸,横眉怒对,他的文章如匕首、投枪,不好懂……事实上,这样的鲁迅太“高大上”了。我们最近正在拍一系列讲述鲁迅怎样成为鲁迅的多集短纪录片。我不想用仰望的角度看鲁迅,那会让人们没办法效仿,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