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评:依法有效行使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内的各级人大常委会都应“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在依法行使监督权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长期奉行如下原则,即“一不失职,二不越权”。不失职,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勤勉地行使宪法法律规定的监督职权。
万均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定犯意涵 | 南大法学202403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仅保障传递者的自由,也保障接受者的自由,因此言论自由内在地含有公民对信息的知情权,这同时也是《宪法》第41条公民监督权的组成部分。就个人信息而言,我国的行政法规赋予了公民对行政机关负责人信息和公司股东信息的知情权。在制度利益的维度,《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行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便民利民,实现公正廉洁执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执法公开,是指公安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向社会公众或者特定对象公开刑事、行政执法的依据、流程、进展、结果等相关信息,以及开展...
"国民媳妇"刘涛形象争议:法律视角下的公众人物隐私权边界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即自然人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然而,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其隐私权的保护并非绝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公众人物应对社会公众的正当舆论监督及批评容忍一定的限度。这意味着,当公众...
学者:限行限购减损公民权利 实施应有法律依据
姜明安认为,机动车限行、限购当然具有“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性质,今后实施这些行为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5能否遏制“红头文件”满天飞当前“红头文件”泛滥的问题备受诟病,能否通过立法法修改对此进行规范和监督?姜明安指出,“红头文件”是指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各级政府和政府部...
律师说法: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之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依法有权公开合理的使用被监督者的肖像、姓名、个人信息等,不构成侵权!《民法典》第999条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
“典”亮我们的生活丨划定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法律“边界”
“保护正当的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民法学专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表示,与其他侵害名誉权的方式相比,新闻舆论监督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需要披露社会阴暗面,揭露、批评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2020年初...
法治讲堂 | 你应该了解的宪法知识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一个人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就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就要受哪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即依据哪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可见,是否具有某一个国家的国籍,是成为这个国家公民的前提。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公民都有监督权——论记者与自媒体权利!
这是一种大势所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都有监督的权利。自媒体人的言论自由,任何部门没有理由打击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谓的“假记者”没有记者证,他们却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为整个社会做出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微薄之力。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企业非要把这些...
白皮书:我国依法保障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黄小希、郭丽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的《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介绍说,我国依法保障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据白皮书介绍,我国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据,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重点推进行政审批、财政预决算、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等领域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