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丨《道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
对《道德经》来说,它的大者是什么呢?从不同的角度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如王弼说是“崇本息末”,河上公说是“自然长生”,这当然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我还是比较同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道德经》:句子很短,道理很深!(建议收藏)
比如性格,性格强硬的人容易受伤;性格软弱的人容易自保。在人际交往中,懂得适时示弱,是在保持我们自身自尊的同时,也能够展现自己的脆弱,以此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亲密感。在自我成长方面,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示弱,可以让我们更加谦逊,愿意学习和接受他人的帮助。在解决冲突时,示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
张瑞敏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道德经》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就是“道”,这是肯定无疑的,其全篇都是围绕“道”来论述,然而,这个“道”又是无法完全具象描述的。《道德经》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那就不是“道”了。但是由于“道”的重要性,我们仍想如何能认识这个“道”,我的体会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
《道德经》中暗藏的8个思维,读完够用一辈子
社会越是强调道德,越说明缺少道德,人们越不讲道德。同样,人越强调什么,反而越说明缺少什么,逆着想,就能明白人的真实意图,从而解决问题。“逆向思维”抓住本质,快速脱困。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商,有两个儿子,在他临终前,需要决定由哪个儿子继承遗产。于是,他给两个儿子出了一道题:两个人骑马比赛,谁...
张瑞敏:读《道德经》40年,我的三点心得
经营之道五花八门。但若以《道德经》来设计,我觉得就是四个字——无为而治。4.我自己在实践中总结,无为而治应该形成三个逻辑递进的体系,无为的机制,无为的赋能,无为的验证。5.对企业来说,今天的成就再大,并不代表明天还能合乎理性,所以要不断自以为非地去追寻。由此海尔提出一个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
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像《道德经》里面“道可道”中的“可道”,有人说是“可说”的意思,而您说是“有规可循”的意思(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在您那篇《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中,您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古人的知识追求与超验问题无关,基本上是以生活问题为界的知识追求,即使是那些关于自然万物普遍原理的想象,比如阴阳五行之类,也是关于生活知识的...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不出门,知天下”,虽然出自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但它蕴含的道理,对现在日趋快捷的生活,日渐浮躁的人心愈加显得重要;想闯出一片新天地,而不想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应该认真学习,领悟。
“小事不做,大事不成”,《道德经》里的10个道理
(《道德经》里另一句为人熟知的名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阶段,仍然像开始时一样认真谨慎,则做事没有不成功的。做事的时候,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开始时干劲十足处处慎重,时间一长,许是遭遇了瓶颈,许是觉得厌...
《道德经》里的10个道理“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道德经》里另一句为人熟知的名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阶段,仍然像开始时一样认真谨慎,则做事没有不成功的。做事的时候,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开始时干劲十足处处慎重,时间一长,许是遭遇了瓶颈,许是觉得厌...
《道德经》:读懂一句话,悟透其中的道理,让人生一路平坦!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表面意思是,手里拿着一个杯子,往里倒水,想得到更多的水,满了还继续到,还不如不倒;它的真实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认为只要去做就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便不停地去做,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徒劳无功,你是那种杯子满了,还往里倒水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