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借景说理,流传下来两句千古警句
全诗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
朱虹:题西林壁 ——跟着课本游九江之三
显然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就如这山一样,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古人是以心看人,而心则长在自己的肚子...
常识的力量:底层逻辑决定人的命运,第一性原理决定事物的本质
也就是说,很多人知道的道理是部分的,而非整体的。这也正验证了苏轼的那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更多人是只能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比如苹果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这是一个现象,苹果熟透了,就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件多么常...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因此,他期望孩子能披上一件“愚且鲁”的外衣,以大智若愚的姿态行走世间,这才是他内心深处对子女最深沉的期许与教诲。08《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元丰七年这一历史时刻,即公元1084年,大文豪苏轼正经历...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苏轼20句禅意诗句,独具慧眼洞察人间万象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通过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揭示了观察事物受自身局限影响的道理,警示人们跳出自我框架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20.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已如熄灭后的木头般寂静无声,身体则如一艘不再系锚的小舟,任意漂流。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13首正能量诗词:送给孩子定会满怀感激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山脉似连绵,侧观峰峦各异姿(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无论远近或高低,各具特色总相宜。然而未能识得庐山全貌之真谛,只因身已置身于山中迷离。观赏庐山时从不同角度所见景象之变化,寓意着看待事物应当全面、多角度,不能局限于眼前所处的位置和视野。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50句经典诗句,芬芳甘醇。读之终生不忘
——宋·苏轼《题西林壁》之所以无法认清庐山的全貌,恰恰是因为身处其中,暗示了观察事物应超脱局部,站在全局视角的道理,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江面波涛翻滚,直欲与天空连为一体;塞上的风云笼罩大地,似乎要与地面交融成一片浓厚的阴霾,生动描绘出...
10大经典宋诗排行榜,苏轼的《题西林壁》仅列第四,前三都是极品
第4名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很经典的哲理诗,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善于思考,登山时想到这一层道理,就用形象生动的诗句表达出来,富有哲理和诗意,景、理、趣俱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比喻太...
《养拙堂·王猛仁书法》新作(一)
作品名称:苏轼《题西林壁》创作年代:2020年作品尺寸:42cmx42cm作品名称: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创作年代:2020年作品尺寸:42cmx42cm作品名称:白居易《新居早春》二首创作年代:2020年作品尺寸:135cmx69cm作品名称:郑夔《竹石》创作年代:2020年...
诗咏田园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西庐山风景区含鄱口秋景(2012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傅建斌摄赏析:这首诗是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诗僧道潜同游庐山时所作。作者以亲眼所见的庐山之景,揭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