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二氧化碳制多碳醇燃料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在催化剂核中掺杂硫原子并在壳层中引入铜空位,这一新型电催化剂Cu2S-Cu-V显著增强了CO2电化学合成多碳醇的性能。理论计算模拟、结构表征、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和电催化测试均证明了该核-壳-空位铜催化剂在性能调节中的作用。这一研究阐述了一种新颖的催化途径,将提高选择性的关注点从C-C偶联反应转移到C-C偶...
电催化微环境调控的近期研究进展 | NSR综述
近期,《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NSR)在线发表了由清华大学陈晨教授和天津理工大学张超教授等合作撰写的综述论文“Recentadvancesinmicroenvironmentregulationforelectrocatalysis”。该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几种典型电催化过程(包括水电解、氢-氧燃
【中国青年报】新型电催化剂可高效清洁转化二氧化碳
电还原过程是利用电催化剂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不同种类的化学品。不过,二氧化碳的活化一直是这一过程的瓶颈,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近年来,有报道显示通过金属氧化物还原得到的金属催化剂,比通过其他方法制备的金属的催化活性要高,甚至能将二氧化碳的还原电位降低到热力学的最小值。但是金属表面氧化物...
科学家实现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已着手搭建商业级反应器
据介绍,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制备碳基化学品的可持续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潜在有效途径。电催化剂,则是这种转化中的关键。异相分子电催化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催化剂。它能通过把分子催化剂负载在导电载体上,从而实现电催化,进而实现均相催化和异相催化的结合。对于异相...
【科学网】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电催化界面调控新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春忠、江宏亮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练成合作,提出了路易斯碱配体调控催化界面的策略,揭示了路易斯碱配体对二氧化碳(CO2)电解的促进机制,提供了双电层中电解液组分相互作用的全新见解,为理解复杂的电化学界面组织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创新前沿】《国家科学评论》报道我校在二氧化碳电催化界面调控...
对于电催化过程,在电催化剂与电解液界面处形成一个特殊的限域空间,也被称为界面微环境(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近日,我校化工学院李春忠教授、江宏亮教授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练成教授在二氧化碳电催化界面微环境调控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ewis-BaseLigand-ReshapedInterfacialHydrogen-BondNetworkBoostsCO2Electrolysis”发表在《国...
石墨烯基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而CO2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碳资源,通过生物化学、光催化和电催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传统的技术路线来实现CO2利用,通常需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这意味着在安全、高效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由于其条件温和、过程可控、能耗少且易于规模化...
清华团队揭示酸性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中微环境动态变化
基于此,团队测试了催化剂表面的荷电性质,并通过理论计算证明酸性CO2RR中微环境变化与催化剂表面对CO2RR中间体本征吸附能力以及局部pH变化相关(图4),基于Bi与BiOCl在含氯电解液中存在可逆反应的原理,提出了脉冲电势的策略用以提高催化剂在酸性CO2RR的稳定性(图5)。该研究深入理解了酸性CO2RR中催化剂表面微环境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方面取得重要...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在可再生能源的驱动下,通过电解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化合物的技术。一方面它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温室效应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间歇能源的存储与转化,为建立可持续的能源循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合成塑料、化肥和其他化工行业。
...Materials:基于铋纳米片的原子轨道杂化效应促进二氧化碳电催化...
在此,我们将钒(钼、钨)原子原位锚定在铋纳米片上创建具有原子轨道杂化结构的SAAs催化剂。微观结构分析和组成解析表明,铋原子和钒原子之间强烈的p-d轨道杂化有助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为C1产物(一氧化碳和甲酸)。具体来说,p-d轨道杂化使得铋原子的电子向钒原子离域,形成缺电子铋活性中心,进而通过σ键与富电子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