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巡抚这两个官职,明清两朝有着天壤之别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巡抚才成为由中央派往地方的长官,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于谦、周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巡抚。总督的设置要比巡抚晚,景泰年间设置了长驻的两广总督,这也标志着总督制度的形成。明代的总督、巡抚虽然是地方大员,但是在《明史》和《大明会典》中却不把他们列为封疆大吏,而是编入都察院系统,...
明清时期的布政使职能都有哪些?它相当于现代的省长还是副省长?
在明朝时期总督不是常设官职,巡抚虽然后来列为常设官职,但没有明确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的职属权限,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明确了总督、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的职属权限,乾隆明确规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乾隆上谕:“外官官制,向以布政使领之,但督抚总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属吏,应首列督抚,次列布...
社科文献历史学类集刊全文转载论文一览(2024年上)| 复印报刊资料
摘要:梁天监三年复置尚书侍郎是汉唐之间尚书省的一次官职调整,可以从制度设计和政治文化背景两方面加以分析。魏晋时期,汉代原有的尚书侍郎被省去,只留下尚书郎中主理一曹事务,其品级得到提升,也具有较高的清望度。东晋以降,高门士族鄙弃庶务繁多的尚书郎之职,在任者亦懈怠政务,导致都令史部分替代了尚书郎中的职能...
古代官员如何区别品级?唐宋看乌纱帽,明清文官看禽,武官看兽
官职名称作为官员身份的直接体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等级信息,“尚书”、“侍郎”、“御史”等官职名称,不仅代表了官员的职务和职责范围,也反映了其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品级。此外,服饰配件里面像腰带、玉佩等也是区分官员品级的重要元素,在明清时期,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佩戴的腰带材质、颜色、图案均有所不同。
科、处、局……这些称谓怎么来的?
与“三有司”类似,秦汉时期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西汉成帝后,逐渐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也称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是就此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相专政,三公逐渐被架空。直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设置丞相...
关于志书编纂中史料处理的几个问题——以编纂《浙江通志??海塘...
也可以查阅相应的职官表,查找其人时任的官职(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譬如上文,黄钰《萧山县志》记载正德十四年(1519),邑人大司空张嵿修筑西江塘等;《明史??张嵿列传》记载正德间张嵿以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嘉靖初张嵿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明代职官年表》记载,嘉靖四年(1525)十一月张嵿由南京都察院右...
“春山学”鼻祖是杨紫而非白敬亭?明星为啥都爱在礼服上耍心眼
明清时期的龙纹基本上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龙纹了,在使用上也有了更明确的规范:五爪为龙,四爪、三爪为蟒。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三爪、四爪的蟒可为民用。大臣朝服的图案规定:九卿以下文武百官限穿蟒服、忌着龙袍,蟒数及色彩根据官职各有规定。
明清时期这个官职只有七品,但是地方官看到后,很害怕
“八府巡按”只是普通百姓的叫法,而他真正的名字应该是巡按御史。在明清时期巡按御史隶属于都察院,主要负责的是监察地方的职务,有时候监察御史的官名是根据自己所要做的工作来取的。比如说,奉命监察转运盐的叫巡盐御史,奉命去到地方监察的叫巡按御史。
清朝时期的“中堂”、“中丞”都是什么官职?为何如此称呼
“中丞”,最早作为官职名称出现于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佐官,一为“御史丞”,一为“御史中丞”。行至明清两朝,朝廷的监察部门改称“都察院”,一把手改称“左都御史”,而“御史中丞”则变成了“副都御使”。明朝时期乃至清朝初期,往往以“副都御使”代天子巡视地方,或者出任“巡抚”这一...
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明清时期颍州清官小略
后来,张文端出任总河官职,一直感念连璧有才,上奏朝廷举用。朝廷依据张文端奏章,将其补为东昌府通判。连璧认真清理刑狱,释放数百名被诬陷的无辜百姓,时人称他“救世观音”,后因病卒。三、李甲声——舍身为国、无私为民李甲声(1625—?年)字公振,号理庵,清朝时期颍州府人,幼年勤学,青年中第,委任拔贡生。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