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附“周制”:北周祖宗的择定及其庙制的构建 | 赵永磊
东魏孝静帝设立七庙神主,史料并未显示东魏庙制改革的迹象,当原封不动地承用孝文帝庙制改革以来所定旧制。永熙三年(534)十月高欢立清河王元怿之孙元善见为孝静帝,元善见之父元亶作出“天子无父,苟使儿立,不惜余生”的承诺,即元善见即位后不追尊其生父,而是出为宣武帝后,在北魏末年错综复杂的皇位继承序列中...
牛敬飞:北魏庙制问题再探
二是《丧服》郑注似有意区分“太祖”、“始祖”,但郑注《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则曰“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大祖,后稷”。综合二注则周之“始祖”、“太祖”便同为后稷。郑玄如此模糊处理“始祖”、“太祖”并非疏忽,实有其思想背景。“始祖”一词...
很多人不知道“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礼记》中写道:“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7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5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立3庙,分别是:父、祖、曾祖之庙……以此类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正寝纪念祖宗,由此可见周代...
李媛:明代地方社会的宾兴礼仪
汉到魏晋时期,郡国行乡饮酒礼主要取正齿位之说;唐代乡饮酒礼则仿周制,兼取宾兴与正齿双重含义:“李唐兼采二说,宾兴贤能则以刺史或上佐为主,其制皆仿于古,而小损之。有主宾介而无僎,其乐则歌笙间合各一,作而不备。正齿位则行于冬季,主用县令,复降杀其礼。”《新唐书》明确记载,地方举选、乡贡试毕,...
文史丨周代八百年,周天子的陵墓去哪儿了?
周公曾辅政成王七年,平管蔡、营成周、制礼乐,一手主持了西周初期的王朝建设,以其功绩和地位,确实足以享受与周王类似的待遇。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载,周公的元子伯禽获封鲁公,就被允许在礼仪中使用“天子礼乐”。那么“世守采邑”的周公一系,在墓葬上可以与王制相同,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因此,周公庙地区的大型...
北京中轴线故事丨事死如生享太庙
祖先崇拜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就有祭拜祖先的活动。商周时期,祖先祭祀制度日趋完善。《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后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基本沿用周礼。天子的宗庙称太庙,公卿大臣的宗庙称家庙,庶人只能在宗族祠堂祭祖。
尸身不灭的传说——金缕玉衣,出土了多少件?在哪些博物馆能看到
如《隋书礼仪二》:“中兴二年,梁武初为梁公。曹文思议:“天子受命之日,便祭七庙。诸侯始封,即祭五庙。”现在就明了了,《后汉书》的意思是诸侯王,被封列侯者死后可以享用银缕穿缀的玉衣作丧服,《后汉书》简略掉的话是:父死子继通过传嗣得到爵位的是不能使用银缕,如果那样的话在礼制上就是僭越。
卢弼《三国志集解》简体版——《明帝纪》(236至239年)
至景初间,乃依王肃,更立五世、六世祖,就四亲而为六庙。按;景初庙制,乃是郑义,盖以武帝拟后稷,以文、明二帝拟文、武二祧,即郑君注《王制》“天子七庙”之说也。若王义,则加二祧为九庙,不立七庙矣。是时王学尚未行,故郊丘、明堂、宗庙之大礼皆从郑义。《隋志》非也。◎孙盛曰:夫谥...
从多庙制到五庙七庙十一庙,永光改制前后西汉混乱的宗庙制度
特别是西汉,元帝之前实行多庙制,元帝改制后又陷入五庙与七庙甚至十一庙的反复变更中,更是在迁毁与恢复之中摇摆不定。1,汉初到元帝永光改制前的多庙制蔡邕曾经概括过西汉初期的庙制特点:“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后汉书》·祭祀...
阳城县润城村东岳庙《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碑考述
正殿前檐角柱外两碑高244公分,宽85公分,正书,同刊《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东侧碑前一半刻正文,后一半及西侧碑刻“施财芳名”。碑中对润城东岳庙迎神赛社活动记载颇为详细,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现录碑之正文如下∶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古之时,自天子之都至于五等侯国,皆有社。而公卿采地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