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11) - 塞上风书香_巴彦淖尔新闻网
光绪六年(1880),王同春开始利用哈拉格尔河、张老居壕、奔巴图河等3个天然壕沟,疏浚挖通一条110里(清朝1里约为576米)长的渠。到完工时,已开支渠45条,可灌溉良田2000余顷。这条连接黄河、乌加河和乌梁素海的大渠叫“王同春渠”,后来改名“义和渠”,一直到今天还在惠泽河套土地。王同春又在住地开设隆兴长商号...
河套文化耀北疆
精心磨砺,华章初绽;阴山岩画研究、长城保护利用研究和黄河流域饮食、戏曲研究等89项国家、自治区、市级课题,精雕细琢,成果丰硕;举办了河套文化艺术节、“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春涌河套”美术作品展、阴山岩画艺术展、全国向日葵摄影展、“温暖的嘱托”原创歌曲演唱会等活动,歌舞剧《乌梁素海》...
为什么古代中原王朝容易丢失河套地区
这种情况在清朝得到了改观。清初由于乌兰布和沙漠东扩,狼山洪积物南扩,北河河床逐渐抬高,至雍乾之际黄河主流由北河变为南河;道光年间,北河竟被泥沙淤塞断流。后套逐渐具有了灌溉条件。尽管如此,后套平原的开发仍然面临重重困难,直到清末,“河套王”王同春大力开发沟渠,才真正成为乐土。至于东边的那个大湖乌梁素...
“河神”王同春的传奇故事
王同春看到改变人生的机会到了,向万德源、万太公、郭大义借款一起投资短辫子渠工程。王同春被委任为渠道改造工程总管,负责新短辫子渠的疏浚和改造。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新短辫子渠挖成了。因这条渠是四家共同投资,故改名为“四大股渠”(今通济渠)。该渠经过改造,实现了“高不病旱,卑不病涝,凸处凹处都能...
跟着赛事去旅行 | 聚焦五原旅游 领略河套风情!
古郡五原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是河套地区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特征。蒙恬、卫青、王同春、冯玉祥、傅作义等历史名人都在五原大地上留下了千古佳话。清以前古诗人留下含五原两字的古诗词100多首,李白“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的名句...
河套是中原对草原民族北伐的前哨阵地,也是战马产地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丢了河套后,一直到清朝后期,河套都是游牧区,后来由于水利技术出现突破,清末民初水利专家王同春在“后套”挖成了八条稳定的干渠,因而才使得“后套”变成了现如今的“塞上江南”(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河套退牧后,牧民们的选择则很有意思。有的牧民想放牧,就回到了漠北草原,有的人不想走,就留在了当地。这些没走...
【循迹西口——行进式报道⑨】天赋河套米粮川
博物馆墙上,展陈着从明代到近现代我国众多治理黄河名人的照片,清代走西口的杰出代表王同春、杨满仓、杨米仓赫然在列。“河神”王同春,河北邢台人,12岁随父来到河套。他参与开挖的八条干渠构成了河套灌区最早的八大干渠的基本骨架,开垦和灌溉农田近400万亩。
天赋河套米粮川
“河神”王同春,河北邢台人,12岁随父来到河套。他参与开挖的八条干渠构成了河套灌区最早的八大干渠的基本骨架,开垦和灌溉农田近400万亩。杨满仓、杨米仓两兄弟,陕西府谷人,最早在王同春手下当渠头,后在杭锦后旗开挖杨家河,灌溉面积30多万亩。“这些渠道构成了河套灌区灌溉体系的雏形,开发了大面积的土地,解决了当时...
专家解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河套灌区“牛”在哪儿
“科技创新”是贯穿河套水利发展史的一条主线从秦汉时期的就近就低引灌到晚清王同春时代的连环渠构想,从民国时期王文璟的“四首制”规划,到新中国河套灌区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一首制灌区的成功实践,这种顺应自然,一脉相承,一张蓝图,世代绘就的历史传奇为世界水利行业所惊叹,充分彰显了河套水利人和河套人民的科技创新...
干旱的内蒙古河套为何变粮仓?
河套地区数千年来的大事——黄河支流变主流。此事发生后的第三年(1852年),一个叫王同春的人,在河北顺德府(今邢台市)东石门村出生了。曾经家境殷实的王家因为兵匪抢劫家道中落,便给新添的儿子取小名叫“进财”。后来王同春染天花导致一只眼失明。7岁时他进了私塾,但因家境贫困只读了半年。长到13岁的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