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散文】陈春花:我读中国哲学心得——得之于己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以及以后随佛教的传入而带来的一些典籍,《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以及各个时代代表人物的著作,佛教传入之前的诸子百家,汉代的司马迁、班固、董仲舒等人的作品,佛教传入后的唐宋八大家、明代李贽,五夫三、清代顾关武、曾国藩,以及道家张伯瑞、翻译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明代...
清晨入古寺:那种幽静,人的说话声变得像梦丨周末读诗
佛经的内容,即佛陀的说法,作为遗言被弟子记录下来,“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文字不过是方便法,是渡河之筏,登岸即当舍去,或如《楞严经》里佛所譬喻,文字说法是手指,指向月亮,我们要看的应是月亮,而非手指。读佛经不是懂字面意思,是要以真如自性与经文暗合,但世人着相,着一...
44位博士谈佛教,所有人都震撼了!(恭请传递给更多的人阅读)
我仔细看的第一本佛经是《楞严经》,读第一遍的时候几乎什么也没搞懂。但我不灰心,我又开始进行反复的阅读。也不知是在读到第几遍时,我的心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楞严经》中,有对困扰我多年的所有问题的全部答案,有对缘起性空这一佛教基本世界观的究竟描述,有对宇宙人生实相的全面阐释!
浅读楞严经:非自然,非因缘
所以说,这个双掌摩擦的触觉,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虚妄的触觉而已。同样的道理,所见到的受阴,其实也是虚妄不实的,正因为它虚妄不实,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因缘所致,更谈不上什么自然存在,也就是说非自然性、非因缘性。
一起来读《楞严经》3:圆摄八宗的《楞严经》
太虚大师曾评价说:“若以全部脉络义理观察,明理、修行、证果,(《楞严经》)仍以属禅宗为确切。”因此,历代禅宗大师对《楞严经》都极为推崇,当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在禅七中开示说:“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
不懂《楞严经》能持楞严咒吗
我刚开始持〈楞严咒〉时,也不懂《楞严经》,但知道〈楞严咒〉是出自《楞严经》,就尝试去了解此经,从卷一到卷四,先讲授佛法的教理,建立观念;卷五、卷六则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卷七是佛陀对于仍无法领略本经义理者,教授〈楞严咒〉与如法建立坛场,帮助修行者顺利排除修行障碍,进而了解此经的...
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
既然没有消除业障,有灾难是难免的,如何消灾免难呢?一是自己要净化其心、忏悔业障,另一个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知道此理,就要以诚敬心、恭敬心念经、念咒,尊重经咒,尊重法宝。一分诚心,一分感应,这是必然的。假若你不恭敬、亵渎,那就要不得。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它的功德、它的感应如是。
《无门槛读懂楞严经》:足够烧脑,就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这一段P69是初学楞严经的人最不容易理解的段落之一。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的思维习惯就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此处开始佛要带着我们超越我们常用的思维模式了。前面世尊对阿难尊者“无是见者”予以首肯,此时又对“无非见者”予以首肯。这就显得自相矛盾了,至少在我们的分别思维心中,是觉得矛盾的。
圣空法师答疑:诵楞严咒前,是否要先学《楞严经》?
先诵楞严咒,看不懂《楞严经》,再诵楞严咒,早晚诵得看懂为止,我就是这样。我以前根本就看不懂《楞严经》,一拿起《楞严经》就想睡觉,就跟自己讲:先睡一觉吧!不看经书不睡觉,这一看经书,一睡一天过去了。业障嘛,知道吧?看不懂的。公众微信:圣空甘露...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究竟是谁在动?|周末读诗
《楞严经》卷四,佛告阿难:“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若将觉知真心比作宝琴,人人具足,但并非人人皆善弹奏,所以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不难想见,东坡此偈,便出自这段经文。琴不能自己发声,指本无声,那么弹琴时,究竟是谁在发声?这是东坡对风幡之案的追问,风动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