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践
学和问,是治学的初始阶段;博学审问源于求知欲望,垒砖砌瓦,学问初具雏形。03慎思之慎思者,谨慎地思考。三思而后行,行必有方。唐太宗从善如流,也重自省,怒斩张蕴古和卢祖尚之后,心中后悔不已,二人虽有罪责,罪不至死。反复思考之后,李世民的心里有了复奏制度的想法。推敲一番过后,他对大臣说:“我认为死刑...
《论语信述》6.27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之学,将以求道也。始焉借途于耳目之广,而履其事者赜,故曰“文”;继焉归宿于身心之近,而造其礼者精,故曰“礼”。云门隐者按:此章道中庸也,是圣门修学之心法。博文乃从学识上、认知上展开,约礼则是从行为上、心性上守而化之。既要有平面上的广度,亦要有纵向上的深度。试看眼前,人只是博学,如不以...
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博学之审问之是什么意思?
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该句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
经典解读:《了凡四训》原文及翻译全文
”天不过因材而笃”,这是引自《中庸》孔子称赞舜王的话,来说明造作善恶的人,必定会“自召”祸福的果报。亦即世人常说的“自作自受”。上天只不过秉着这种“自然的规律”,来履行“奖善惩恶”的职责罢了,并不会刻意予以加重。15原文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
第一个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
虽然,现在翻译界许多人对辜鸿铭的这种翻译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但从辜鸿铭的角度看,这种“跨文化传播”方法达到了他的目的,取得了好的效果。按照他的这种翻译理论和方法,辜鸿铭将《中庸》书名翻译成“TheUniversalOrderorConductofLife”(普遍秩序或人生之道)。他为什么要翻译《中庸》呢?他...
王阳明:答周道通书-原文及译文解读
王阳明:答周道通书-原文及译文解读文字整理:Flora花之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9.答周道通书甲申(1524年)[背景]1524年,嘉靖三年甲申,阳明先生五十三岁,在浙江(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门人日进,正月,越郡守南大吉称门生。又辟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先生每临,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其良知以...
外裔中国人沙博理:翻译中国文学是职业也是乐趣
“现在中国研究翻译的人,有的只是照搬国外的理论,根本不做翻译,和搞翻译实践的人的体会完全不同。沙老先生主要搞实践,但是从他的翻译中体现出来的理念我是非常认同的。‘信’是第一原则,但这是意义上而非字面上。”张经浩说。这就意味着当中文是地道的中文时,翻译的英文也得是地道的英文——传达原文的“神”,...
没有比翻译《五经》更紧急的事了
如果把《礼记》中节选出来的《大学》和《中庸》篇都算上的话,西方人翻译《五经》的历史已经有400多年了。自从罗明坚(MichelRuggieri)将《四书》中的《大学》大部分翻译成拉丁文以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就开始走上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典籍的艰难旅途。罗明坚曾经的助手利玛窦—他当时在中国广东的肇庆在做着同样的事...
畅春斋主杨秀和(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谈中庸——“仁”与博施济众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注释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翻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解读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该怎么做呢?他...
一周文化讲座|面对衰老和死亡,这三位大龄女性做了怎样的突围
10月23日,我们特别邀请了本书作者唐文明教授与对谈嘉宾吴增定教授一起做客清华大学邺架轩书店,与大家分享交流《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北京|走入繁星之境:在主流文学与类型文学之界的科幻——罗伯特·索耶科幻小说丛书分享会时间:10月25日(周三)19:00-20:30地点:朝阳区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