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起源印度,佛教传播范围这么广,印度教为什么却不行?
从公元前1500年持续到公元前500年,撰写吠陀经的时期被称为“吠陀时期”,吠陀经是印度雅利安文明的最早的文学记录和印度最神圣的书籍。它们是印度教教义的原始经典,包含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知识。吠陀经在被记录下来之前通过口述流传了数千年,部分记录的文字称为吠陀梵语—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吠陀梵语的晦涩难懂使...
东西问丨班班多杰:三大语系佛教为何能在中国交相辉映?
班班多杰: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中国的三大语系佛教在理解、接受、诠释印度佛教经典文本原义的过程中,各自吸收了印度佛教不同时期的主要派系的义理修持系统。其中,南传佛教接受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义理修持体系,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均吸纳了大乘佛教与密教的义理修...
怀“全球野心”的印度, 如何布局国际区域研究网络?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的期刊《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ies)曾于2009年连续用两期专刊讨论了印度的国际研究学科,相关专家们用12篇专题论文对印度国际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这些文章回顾了印度国际研究的历史发展之路,指出当时印度国际研究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学科的本土理论化、管理制度等问题。十余年...
新书推荐 丨《续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出版
这种绘画技法在印度《毗湿奴最上法往世书》,即《画经》中多有记载,疑主要用于地面佛寺与石窟寺壁画的创作,因为古代天竺画家只有完全采用晕染法、创造具有立体感的画作才可称为上品。中国早期佛教壁画中采用“天竺遗法”,或与中土“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即奉循天竺正统佛教及其艺术有关。至于隋唐时期...
佛教典籍历史与传译视阈下的佛教中国化
福建师范大学讲师陆辰叶关注了印度佛教晚期论师智称作《入真实论》的“密咒门之行品”的文本构成,认为该品前半部分多处引用龙树的偈颂,后半部分则是《金刚顶经》的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葛洲子针对《释氏要览》卷下“十方住持”一条中的“长老知事人”一句进行研究和重新断句,认为当作“长老、知事人”,并考察...
酒与古代佛教僧人之戒律实践 | 王磊
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现藏英国的一件粟特文残卷(Or.8212[191]),也是劝诫不饮酒的佛教经典,学者定名为《谴责醉酒经》,在该残卷的尾端有粟特文题记,称此经开元十六年(728)译于洛阳,是在一位粟特的安姓优婆塞的请求之下,由比丘由印度文字(梵文?)译为粟特文(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但有学者从该经所使用的词汇判断它很可能转译自一部...
洞天寻隐·罗浮纪丨苏远鸣:罗浮山宗教地理研究(十一)附录、文献...
《罗浮书》《罗浮山志会编》中的某些段落结尾会注明摘自《罗浮书》,而其他参考文献则没有这样的标注。陈铭珪的《浮山续记》引用了一次张南的《罗浮山书》,但这是19世纪初的作品,不可能是同一本书,除非存在错误[732]。而且《罗浮书》也没有出现在《罗浮山志会编》的书目中,有可能是这本书被查禁销毁了。
婆罗门与印度教
我们再说说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吧。婆罗门教大概在公元前7世纪形成,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印度教的老祖宗。它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吠陀经》,这本书里头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后来,经过了八百年左右的时间,特别是佛教开始流行之后,婆罗门教就慢慢地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印度教。
以叶记事 以叶传情
我国纸质书籍装帧中的梵夹装正是由此发展而来,清代贝叶刻本《粘响》也采用了这种装帧形式。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贝叶经肇始于古印度,公元1至10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贝叶经弘扬佛教。公元7世纪前后,贝叶经传入斯里兰卡,...
西藏密宗与古印度吠陀
西藏密宗与古印度吠陀西藏密宗的历史,要从咒语讲起,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吠陀时代。当时的婆罗门教《吠陀》经典中有大量咒语,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祈福禳灾的。当时的巫医也用咒语治蛇毒。佛教刚创立时,释迦牟尼是反对念咒的,认为佛弟子应当修习八正道,不要去修学这些婆罗门的外道法。所以第壹次结集的佛经中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