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琬容|19世纪比利时汉学家哈雷兹的汉、满《易经》翻译
从1887到1897年大约十年的时间中,哈雷兹着力于易学研究,发表了两种译本,《易经:原始文本的恢复、翻译与注疏》(1889)和《易经:依据中国解释的翻译,附满文版本》(1897)[6],以及五篇论文:《〈易经〉的原始文本、本质与解释》(1887)、《〈易经〉:本质与解释》(1891)、《公元前七世纪的〈易经〉》(1893)、《〈易...
《周易》的全球智慧传播:策略、挑战与机遇
最终,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周易》智慧全球传播的新纪元,一个人类心灵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美好时代。
西方易学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 张丽丽
理雅各的英译本《易经》最早被收录在1879年出版的《中国圣书》第二部分,后来于1963年于纽约再版,中文版于1993年在中国湖南发行。他的《易经》翻译有三大特点:一是经传分离的研究方法。他根据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将经传分开解读。二是以史解经(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解释学方法。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珍贵...
2000年前的老子为什么成为今天的“全球偶像”
美国有很多书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管理上,影响最大的大概是约翰·海德(JohnHeider)的《领导之道》(TheTaoofLeadership)。它一章章解释《道德经》的智慧如何用于领导,非常通俗,但被引用达600多次,被翻译21次,包括两个汉语回译本,而且还在增长中。更通俗的是各种写人与人相处的,像夫妻之道、父母之道、恋人之道...
一周文化讲座|为什么读哲学,为什么是海德格尔
福柯1970年在他的书评《哲学剧场》开篇就指出他要评价的两部“伟大著作”——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并且大胆预言:“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纪将是德勒兹的世纪。”伴随《意义的逻辑》中译本的出版,本次活动将邀请董树宝(本书译者)、姜宇辉和李洋三位学者展开对话,以“《意义的逻辑》:从爱丽丝到斯多亚...
葛兆光:今天,我们如何阅读中国经典
1.《周易》:占筮与哲理很早很早的古时候,看着筮草占卜,有人愣是从中琢磨出了“理儿”来(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这“理儿”很大,阴上阳下,变化万端,管天、管地、管人,居然让一本占筮之书成了“群经之首”,笼罩了古代中国思维世界好几千年。《周易》是怎么从一本占卜书变成“六经之首”的哲理书的呢?
走近张卜天: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回国时,张卜天随身带了温伯格所著的《终极理论之梦》英文版,准备翻译。这是一次无师自通的尝试,他当时还不知道,翻译前要先找好出版社,谈好版权。结果,还没等他译完,国内的译本已经出了。当时在北大任教科技哲学的吴国盛,看过他的试译章节后,将柯瓦雷《牛顿研究》的英文原稿交给他翻译。此时暑假将近,这位旁听...
中国青年报:老子之“道”:2000年前的老子为什么成为今天的“全球...
美国有很多书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管理上,影响最大的大概是约翰·海德(JohnHeider)的《领导之道》(TheTaoofLeadership)。它一章章解释《道德经》的智慧如何用于领导,非常通俗,但被引用达600多次,被翻译21次,包括两个汉语回译本,而且还在增长中。更通俗的是各种写人与人相处的,像夫妻之道、父母之道、恋人之道...
“奥辞责我开生面”——《天下周易》作者刘长允访谈录
《周易》在国际上的传播,有一个好的译本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问题。要想使《易经》这部经典,能够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能够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能够使这部中国的经典,最终变为人类的经典,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我在书中提到了6个想法:第一,要充分认识《周易》国际传播的重大...
东西问丨郎宝如:为何说《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至于国内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汉译著作有两部: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和法国学者程艾蓝的《中国思想史》。二书都有关于《周易》的阐述。虽一为东邻一为西洋,但却都把《易传》当做《周易》思想来论述。这说明他们对《周易》的认识还较肤浅。如果能有一部可靠的外文译本供西方读者阅读,让他们对《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