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弘: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诸问题研究的反思
《资本论》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导出资本,进而揭示出了剩余价值,但商品、资本、剩余价值都已经是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了。退一步说,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占主导地位时,其本质与它已占主导地位时是一样的,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非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
高广旭: 重思《资本论》中的“劳动力”概念
《资本论》对劳动力作为商品价值形式支点和剩余价值来源的分析,其根本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对劳动的现代性塑形,也就是通过将劳动塑形为劳动力来实现自身作为价值主体的自我运动,并通过这种运动不断地再生产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生产,本质上是将个人劳动的社会化隐藏...
邹兆辰:李大钊对“历史”概念的探讨
他以1824年出版的《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成名,尤其是他在序言中所表述的话:“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未来,以利于现在。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实的真实情况而已”。这句话千百次地被后人引用,成为了史学家必须遵守的治史宗旨。而他对现代史学影响最大的是他...
学术前沿 | 《哲学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摘要]形式分析之所以能够揭示现实问题中的本质关系,就在于它绝非把形式范畴视为不言自明的事实从而消解现实问题,而是秉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追问形式范畴的成因、过程及实质,并基于此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就是马克思运用形式分析方法把握本质关系的典型例证。他一方面通过价值形式分...
常庆欣: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劳动过程的首个要素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在这里,劳动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人类生活需要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体现为衣食住行,表现为征服自然、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继续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的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
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
从地域上看,现代化最初发生在西欧,而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对这种变革所引发的“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理论研究,他耗尽毕生心血写出的《资本论》就是要揭示现代化的“经济动因”,即“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可以说,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马克思是系统研究和全面反思批判西方现代化的先驱者,也是对...
方延明|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兼论大众传播的主客体间性
媒介传播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传播理论大都来自实践和观察。理论是一种建构,所有理论都是由概念、方法和架构(模型)组成的,都有自洽性。自洽性反映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必然性,包括概念与方法、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论彰显的是逻辑的“力量”。归纳和演绎都是对经验主义的升华,殊途同归,最终目的...
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科学及其特殊性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本身的活动。自然科学要发现和把握自然规律,社会科学要发现和把握社会(历史)规律,但问题在于: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因素自发的、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并且是通过这种自发的、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则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中形成...
直播预告|看懂《资本论》给我们的启示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钱智勇教授重要成果《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的双面性》发表
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智勇教授的学术成果《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的双面性》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发表。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关于资本的相关研究,以资本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科学论证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双面性存在,其文明性和野蛮性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