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宇航员被困太空逾两月;2024年度狄拉克奖揭晓 | 科技周览
美宇航员被困太空逾两月,归期仍未确定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8月6日宣布,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下次例行载人航天发射推迟一个月,以便为波音公司争取更多时间,分析解决“星际客机”飞船故障,早日确定滞留太空宇航员的归期。一名NASA官员7日表示,如果“星际客机”迟迟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宇航员或...
后浪科学前来练摊!丨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预告
展出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4.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展出单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5.爱因斯坦探针展出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五、西门展区1.“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展出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微重力技术实验...
从《星际穿越》《地心引力》到《挑战》,太空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没有真正的太空,《地心引力》的演员只能模拟在真空状态下的失重感。12根钢索把演员像牵线木偶一样拎起来,帮助他们做出翻滚、倒吊甚至在空中“平躺”等违反地心引力的动作。《地心引力》大量的电脑特效也是不可避免的,演员的实拍素材被整合到CG图像(电脑技术生成的图片)之中。技术人员还聪明地在CG图像中加入镜头光...
广州布局商业航空产业链发展 未来太空游或可一次性搭载7名乘客
“太空旅游未来将是非常好的商业航天项目,普通人在经过锻炼符合相关的标准后上就可以来到太空观光。”李秦峰介绍,亚轨道飞行器单次可搭载7名乘客,最大飞行高度将达100~120千米,乘客经过简单的专业培训,即可获得约10分钟的“宇航员”体验,其中包括约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体验。低空经济、车联网都有赖商业航...
徐冰:我的创造力有限,需要大家一起推动太空艺术
新技术不是工具,能变成艺术语言才是创新那么,有了这颗艺术卫星,当代艺术究竟能如何创新?张文超认为徐冰这些年在太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多方尝试,是希望新的技术能真正进入他的艺术语言:“把一个艺术品带上太空,是太空艺术第二阶段的思路,太空和航天技术并不以艺术语言本身存在。徐老师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能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2026年我国有望开启亚轨道太空旅游
科技日报记者刘恕罗云鹏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亚轨道太空旅行?5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探访(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表示,2026年我国有望实现亚轨道太空旅行,“费用为人均200万至300万元,感兴趣的乘客可以现在就预定。”...
【中国科学报】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推动研究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8.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2023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23年,科学的地平线上燃起了新的曙光。从活体中的电极,到引力波的“歌声”;从单原子水平的探索,到广袤太空里中国人自己的实验室;从人类对自身细胞级的了解,到人工智能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2024年即将开启,前行不辍的科学家们,向着科技新纪元一步步迈进。
【科大这五年】我校主持完成的一项成果入选《科技日报》2023年...
9月12日,《细胞》在线发表一项关于免疫细胞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绘制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自动化、高通量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自主搭建单细胞...
广州商业航天应用前景广阔 太空游将不再是梦想
不久后,普通人进入太空旅游或将不再是梦想,它已被一家广州商业航天公司提上日程。去年6月,广州生产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26星”的方式将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这也让人们对广州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如今,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链正愈发壮大。商业航天背后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