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鲁斯特接触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接触普鲁斯特
用普鲁斯特接触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接触普鲁斯特编者按《批评意识》是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编》评述了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萨特、罗兰·巴特在内的十五位批评家的批评实践,展示出批评意识运行的机制。《下编》则讲述了批评意识的方法论。本文摘自该书《...
中文话剧《悲惨世界》登台法国
80后的让·贝洛里尼既是歌剧和戏剧导演,也是一位作曲家,曾将多部巨作搬上舞台,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作品赋予经典诸多现代寓意。《悲惨世界》是导演童年时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里面的真善美是无国界的,也是超越时代的,既有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又有思想上的...
夜读丨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发呆
可以说,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白日梦,飞机是莱特兄弟的白日梦,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白日梦,摄影是达盖尔的白日梦,《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白日梦,《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的白日梦,《Imagine》是约翰??列侬的白日梦……如今,这场旷日持久的“白日梦运动”仍在持续着,它的最新主题或许是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人工...
仅存一部的《红楼梦》全本画册,限量复刻,绝美珍藏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作为迄今已知孙温唯一的传世作品,1989年,被评为一级文物。如此大型的《红楼梦》画册,全世界仅有一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传世之作一直鲜为人知。直到2004年首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一朝成名天下知。当年展出的盛况用“轰动”来形容,毫不夸张。国内外红学大师、书法艺术大家感慨...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学与记忆”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教授杨国政作《谈卢梭、夏多布里昂、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不由自主的回忆”机制》的发言,通过追溯普鲁斯特“不由自主的回忆”机制的根源,将之与其前辈卢梭和夏多布里昂的回忆机制进行比较,由此探究共性与个性。浙江大学教授赵佳作《安妮·埃尔诺“外部日记”中的城市空间记忆——以超市为例》的发言,阐释了...
杨奇瑞,一位雕塑家,哪来那么多水墨作品
“墨·锲”大展上,有一件杨奇瑞1995年创作的同系列作品《天窗#2》(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整幅画上一大块像太湖石的主体,上方有一个洞,寥寥几笔淡墨,但是牢牢地吸住了站在跟前的人:它看上去既像东方石窟寺里常见的明窗,远处的光亮从高处这个口子照射进来;又好像是一个梦境里的兔子洞,钻下去就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总之神奇地...
入围傅雷翻译出版奖,这本书让普鲁斯特不再遥不可及
塔迪耶始终追求“言必有据”,从普鲁斯特的家世、求学、阅读、交游入手,从他的课堂习作、报刊文章、翻译注疏、往来书信中,从他接触和喜爱的文学、美术和音乐作品中,梳理出普鲁斯特的思想谱系,再现他的思想世界。普鲁斯特是这样完成他的创作普鲁斯特曾写道:“对我来说,机遇的确很重要。但在机遇中,运气只占一成,我自...
伟大作品的先声与序曲
《欢乐与时日》是普鲁斯特25岁时出版的少作,也是他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其中多数篇章写于23岁。影响普鲁斯特作品主题、风格甚至结构的因素,我认为与他独特的身份密切相关。他几个令人尴尬的身份特征,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与写作方式,这便是:半个犹太人(尽管他从不认同)、恋母的儿子、上升的资产阶级、哮喘病人。
跨域的思想碰撞:从中国作家曹雪芹到法国作家普鲁斯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和《追寻逝去的时光》作者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分别以他们未完成的长篇巨著《红楼梦》和《追寻逝去的时光》而名传后世。两部小说都堪称百科全书式作品,成为中法文化和小说艺术杰出成就的象征。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两部杰作,深深植根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并对各自传统的...
新闻正文 中国纸网
经典作品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演绎、阐释实现群体化出版。《红楼梦》的相关作品有《红楼梦导读》、《红楼梦诗词解析》、《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红楼梦之谜》、《红楼一家言》、《老版本——红楼梦宝藏》等。《三国演义》有《三国演义导读》、《漫话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