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红楼梦》:中国小说第一杰作
在《红楼梦新谈》中,吴宓分析《红楼梦》有作者自写的成份,提出“自况说”,早于胡适在《红楼梦考证》(1921年发表)中提出的“自传说”;他并坚持文学批评的立场,以比较文学的视野评论《红楼梦》。留学哈佛时的吴宓2021年9月,在“新红学”诞生逾百年之际,《红楼梦新谈——吴宓红学论集》出版,我们谨以吴宓先生...
吴宓和他“比较视野”下的《红楼梦》
周轶群通过分析吴宓对《红楼梦》的评介文字,可以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吴宓对《红楼梦》以及文学的看法。《红楼梦》这部吴宓一生最爱的文学作品,也是最早确立他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地位的作品。围绕“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生”三大主题,周轶群集中展现比较视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红楼梦》研究中...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其实是个“超人”?
王国维指出,这表示宝玉不仅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份(宝玉其实本身就是“宝贵的玉石”之意),更了解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玉”与“欲望”之“欲”乃同音字,因此在《红楼梦》中被有意用以暗喻欲望)。如此看来,王国维所呈现的宝玉可以说是一个叔本华式的天才,能够直观透物,认识到人生之本质为意志。《红楼梦》/剧照...
夏志清为何认为《红楼梦》不如《卡拉马佐夫兄弟》?
在进入《红楼梦》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比较之前,夏志清在文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外的接受状况,他指出:无论中外,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都只限于学术圈子——“大多数中国人完成学校教育后便不会再接触古典诗词、散文和戏曲”,“西方公众对中国古典文学仍然知之甚少”,“希望中国古典文学能在美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再续《红楼梦》的深深情缘
《红楼梦》描写的春天放风筝、中秋节赏月、春节祭祖、元宵节赏灯、猜灯谜,都深深刻在中国人永恒的记忆里。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宋元明清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周先慎认为,《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是一本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
宋丹:《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
翻译《红楼梦》既是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毕生追求之体现,亦是其呼应而又有别于主流的红学主张之呈现;分析了林稿情节整合衔接自然,译文简明地道,重视再现日常细节、传统文化与诗意等维度,展现了林稿所刻意追求和再现的文学性;考察了林稿的叙事重构与人物形象变异所反映的东西文化差异,及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与审美...
【文史英华】在中西比较、文明互鉴中寻求文化自信之根
其实在西方比较文学理论产生之前,中国就有很多人搞这样的比较,比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现在都算比较文学。这其实是文明使然,我们在不同文明碰撞的时候产生文明危机感,必然要进行优劣比较、异同比较。今天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比较文学时代,但是全世界的比较文学是不合格的,因为它...
今天| 他诞辰130周年!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其学生皆为大师
哈佛期间,吴宓师从欧文·白璧德,此人是新人文主义美学创始人之一,吴宓随他研究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回国后立志,要做中国的白璧德,此后奋斗终生,完成宏愿,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1925年初,清华学校筹备国学研究院,吴宓被任命为主任,他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为教授,前四人均为儒林领袖,...
《写作》新刊︱李瑞、邹赞:“非虚构写作”与人文学的想象力...
事实亦是如此,经典文本在不同时代或不同视角的观照下,能够始终焕发出崭新的姿态。因此,对经典文本的再解读,成为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又一路径,例如从跨媒介视角考察《冰山上的来客》的文本经典化过程,从“图—文叙事”角度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征,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泰坦尼克号》上“不可见”的中国旅客,等等。
洪涛:1079年,一首诗差点就令苏东坡送命?|苏轼|宋朝|王安石|宋神宗...
张隆溪教授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2023年)第十一章FromOuyangXiutoSuShi:TheSplendorofNorthernSongLiterature讨论的是北宋的文学。此章分七个小节,仅苏轼(1037-1101)一人就占了四节(p.217-p.228),由此可见,苏轼的分量非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