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暴力要强化预防预警
网络空间中信息数量巨大、承载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在对网络暴力信息进行识别与监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判的情形,而一旦某账号被认定为存在网络暴力信息风险或异常情况,轻则收到提示、警示、限流或身份核验,重则被列入黑名单并限制功能、停止服务。因此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过程中,必须设置相应的救济渠道,允许相关用户...
透视“网络暴力”现象:网络语言伤人维权太难
近年来,多国依法规范和治理网络行为,遏制“网络暴力”。例如,韩国的刑法规定,在网上用暴力恶意恐吓或毁损个人名誉,最高可以判处7年有期徒刑;一些国家通过了网络欺凌预防法案;一些国家还设立类似“网络警察”的职能部门。2014年10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中国网络与数据法治领域2023年十大事件
《指导意见》共20条,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二是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三是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四是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五是明确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工作要求;六是明确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七是明确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自诉...
“两高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依法惩治网络暴力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意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网络暴力的不同表现,对各种网络暴力行为的性质认定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具体包括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等。既为执法办案实践提供具体指引,又为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明确行为边界;既震慑违法犯罪,又引导广大网民自觉守法。二是强调...
网络暴力治理模式的法治化转型
“分散性”在理论内容上表现为:对于规范网络暴力治理的相关规定多分散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规章与司法解释条款当中;在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对网络暴力相关不法行为的规范治理大多以多个部门法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的“部门法主义”倾向;在实践形式中呈现为“民、刑责任与行政责任划分模糊,多部门法适用边界...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乏力与重塑——以侮辱、诽谤罪为中心
正是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为网络暴力提供了组织基础(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在这种道德评价中,与事实相比,个体更看重的是价值判断,忽略事情真相、强调价值判断容易使个体陷入情绪陷阱,同时这种情绪极易被煽动和裹挟。正如有学者所说:“情感化动员足以使单纯的旁观者转化为亢奋并紧密团结的集体行动者。”(王静,2022)而正是这种...
网络暴力治理新规为司法提供规则支撑
从网络暴力信息和传播行为特征来看,除了少数比较明显构成违法甚至犯罪的之外,大量信息和行为难以直接单独判定为违法,也很难就其微量属性确定其单独带来的损害。从受害人救济来看,对大量侵害行为进行取证、确定侵害人身份、提起诉讼等都需要付出实质性精力和成本,而且司法程序需要经历一定时长,对于受害人即时受到的侵害难以...
胖猫事件:网络时代的隐私与法律界限
综上所述,这起“胖猫”事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当加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要警惕网络暴力的危害,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安宁。此外,我们还应当了解情侣间经济往来的法律界限,避免因感情破裂而引发经济纠纷。这起事件让我们认识到,网络时代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王华伟 | 网络暴力治理:平台责任与守门人角色 | 交大法学202403
(三)平衡表达自由与网络监管的需要网络暴力治理的深层困境在于,如何平衡喧嚣背后的公民表达自由与网络监管。由于网络暴力边界的模糊性,再加之其本身也是从公共舆论中演化而来,网络暴力和正常网络言论的边界常常难以划定。网络舆论本身夹杂着诸多争议性内容,轻易将其界定为违法,则会压缩公众表达空间,甚至引发“寒蝉效应”...
最高检: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暴力依法从重处罚
正义网北京2月23日电(检察日报记者徐日丹)“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以及对具有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网络暴力等严重情形的,依法从重处罚。”2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