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如约,共期美好——以苏轼《水调歌头》续千年雅趣
明月如约,共期美好——以苏轼《水调歌头》续千年雅趣在中秋佳节这个团圆与思念交织的美好时刻,古人常以月为题,设宴饮酒,对月吟诗,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深邃的哲理与浓厚的情感,跨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弦,成为了千古绝唱。今夕,贵州习酒延续...
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欢聚之后又将离别,苏辙难掩忧伤,作《水调歌头》:“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苏轼写下一首《阳关词·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与弟弟苏辙重逢后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相聚无常的淡淡哀愁。词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
苏东坡兄弟的两首经典中秋词,苏轼的成绝唱,苏辙的却太悲苦
东坡的《水调歌头》作于熙宁九年,当时兄弟二人六年未见。而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则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当年,苏轼从密州离任回京,改赴徐州知州。恰好苏辙也外放应天(南京),兄弟二人终于相见,携行共赴徐州。苏辙在徐州停留百余日,直到中秋,二人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团圆佳节。中秋过后,苏辙便离开徐州赴任,临别...
苏轼:一首中秋诗,弥散思念,人生离别是常态盼重逢却是永恒主题
而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全篇弥散思念,带有一种清旷又豪迈的离情,也在告诉人们,人生离别是常态,盼重逢却是永恒的主题。每到中秋,月光如洗,洒满人间每一个角落,苏轼笔下的那份思念,也仿佛穿越时空的界限,轻轻触碰着每一个孤独旅人的心弦。他借明月之辉,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脱...
假如古代有朋友圈:来看看文豪们是怎么写“月亮真圆、真好看”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跟着央视录节目,在诸城超然台解读苏轼《水调歌头》
还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表达?最终专家答复,前两种表达都可以。还有“苏轼知密州军州事”怎么解释,就是苏轼任密州行政和军事长官。我为此涨了不少见识。我作为节目中解读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嘉宾,先写出我理解该词的初稿。我从浪漫、团圆、...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之旅
那个夜晚,苏轼在超然台上通宵畅饮,直至天明,随后乘兴写下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深情思念。《水调歌头》本是词牌,原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只可惜古乐失传了。上世纪80年代,这首词又由作曲家重新谱曲,众多知名歌手先后演唱,年年在中秋晚会上唱响,几乎成了中国人中秋节的“节歌”。南宋学者胡仔说:“...
“怀民亦未寝”940周年:失眠的夜晚苏轼都在“祸祸”谁? | 深读
当然,说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那首《水调歌头》。熙宁九年(1076),苏轼此时与弟弟已有七年未见。在这个中秋佳节,他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亲爱之人可以平安、健康、长寿,那么即使远隔千里,这一轮明月也能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这仍是十分幸...
川话川味巴蜀风情 唱念做打再现东坡
《梦回东坡》的舞台设计以月为主题,既是对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呼应,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点题。极简的景片既构成了传统戏剧舞台的出将入相,也建构了雪堂、赤壁。用原色竹子制作的桌椅道具、摈弃了繁复刺绣的服装,既是对苏东坡一家“数米而炊”境况的明示,也是对高高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