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王澍: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理念
文|王澍*本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24年09月02日第12版)一个严肃思考的中国建筑学者,如果想谈一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理念,有几个基本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这个理念是不是关于中国的?众多现代的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是什么?中国的城乡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中国固有建筑之美秉持怎样的态度?宁波博...
感念大医之爱厚植医者情怀——北京积水潭医院举办王澍寰院士逝世...
王澍寰院士(1924-2013),北京人,生于1924年12月,卒于2013年10月8日,享年89岁。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手外科学家,中国手外科学的开拓者。曾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1982-1989),北京市政协委员(1983-1992),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93-1997),北京市人大代表(1993-1997),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二...
听王澍讲述: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和独特匠心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省领导介绍,会展中心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教授王澍设计,建筑风格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外立面上采用260万片江南小青瓦,5.1万根钢索以网状肌理寓意互联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前夕,记者探营乌镇,对话设计师、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
王澍寰
王澍寰(1924年12月12日-2013年10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手外科之父”。在我国最早以家兔断耳再植等方式开展了直径1毫米以内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
为啥不管大学生怎么骂,宿舍条件永远那么差?
比如由大建筑学家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内随处可见“如诗般散落”的随性窗户设计。但只有住进其间山南宿舍的学生才知道,如诗般散落,意味着窗户是“随机掉落”。有的宿舍常年见不着阳光,衣物尴尬地在杭州的氤氲水汽中发霉。有的宿舍倒是采光充足,就是窗户可能会开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床沿、...
鹏扬悦读 | 第4期:品味书中妙趣,领悟知识的力量
《造房子》王澍推荐人:葛涛人力资源及行政管理部大学时听吾师讲《中国文化简史》,推荐读《营造法式》,闲暇时购入一本,因底蕴和专业知识不足,始终未能读懂,却也喜欢上建筑师的精神世界(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知道王澍,是从他获得普利兹克奖开始,后专程去杭州游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16年他终于出版《造房子》,这不是一本营造著作,...
纪念冯纪忠:他造的园子,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
王澍曾经带着中国美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何陋轩的模型,不厌其烦地把竹子节点一个个拆解。王澍这样总结要持续研究何陋轩的意义:“我们做一个建筑,无论是两百平方米,还是二十万平方米,你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空间的开放、流动,结构的突破,冯先生都已经一一作答,像冯先生这样的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是革命性的。
三水“红头巾”,永不飘逝的时代回忆
三水水韵公园中的“红头巾”雕塑。/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红头巾”将岁月奉献给了新加坡这片土地,也陪伴着这个年轻国家的发展。新加坡人纪念“红头巾”,也许是在纪念那一段百废待兴、朝气蓬勃的奋斗岁月。后来,新加坡城市发展局门前矗立着“红头巾”雕像,繁华市区丹戎巴葛地铁站里有大幅的“红头巾”壁雕,她们的...
【乡村】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手记 :发现、聆听、对话、下地,用设计...
比如,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砌墙用的材料是本地拆掉房子的瓦砾,砌墙找的是当地的工匠。设计师通过制订好工艺规则,然后由工匠在砌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可以开展二次创作。正是这种“不可控”,成就了这堵墙整体厚重的历史感,以及细节处丰富的趣味性。而宁波博物馆的建安成本每平方米只有5000元。反观有些设计师...
封面人物|童寯 不屈吾道
他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念了七年,“刚进去的时候,对建筑专业的理解,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我以为就是盖房子。”在爷爷坐了30年的那个资料室里,童明十分用功,“也是没办法”,学校里到处都是认得他的老师,他走路都贴着墙根儿走,生怕被人看到,“一看到就要被问,功课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