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 刘洋洋: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
从对《大学》《表记》与楚简《缁衣》的分析之中可见那种具备普遍性和真实性,并近乎自发地合于仁义道德的“好善恶恶”的心灵本身,已经十分接近孟子所指陈的那种人人都先天所有的“良知良能”,可以说为孟子心性论的形成创造了理论前提。早期儒家从孔子到楚简《性自命出》,基本上都存在着“以情论性”,将好恶之情作为...
孟学研究 | 何怀宏:人性何以为善?——对“孟子论证”的分析和重释
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有关人性的探讨已经丰富多彩。而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所有先秦人性论中最深远的。本文拟仔细分析和探讨孟子对“人性何以为善”的论述,但主要是集中于他的论证。这种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驳论证”;另一方面是“正面论证”。这些论...
姚彬彬︱牟宗三与张岱年关于“唯气论”哲学阐释的分歧
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及早年诸文中提出,清代哲学接续张载,以“唯气论”为主,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论”开展之先声;牟宗三则通过对张载哲学体系的曲解否定儒学中“唯气论”一系的独立存在而提倡“唯心论”,其中隐含了文化意识形态取向层面的对立心态。这也是有关“清代新义理学”争议的早年形成背景。关键词:...
冯兵| 儒家仁政理想的基本面向——以《孟子·梁惠王上下》为中心...
金耀基说:“孟子的仁政论,根源于其哲学上的性善论,谓仁政是孟子悬以为政治之最高境界,则性善论为是由而致之的唯一凭借。”??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而具有普遍性价值,为君主推行仁政提供了道德动机和内在的行为动力,是其仁政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应当说,由仁性而仁政,这是一种典型的由内圣而...
张祥龙:礼是理解孔子的人生和思想的要害
但是到柏拉图就变了,他追求定义,最终提出了理念论。而孔子的思想是完全情境化的,又不是相对主义,那里面有情、有境,有真理发生,有新意义涌现。今天我们处在西方术语挤压、科技挤压的窄小空间里,无论思维方法上还是体制上都形成了很多教条。实际上,孔子这种情境化的思想才能帮助我们在今天获得深层的自由。
郭沂、刘悦笛、梁涛 | 孟荀之争与统合(笔谈)
作为当代儒学学术之近源,宋明儒学之主流一方面奉孟学(性善论、自律、内在论)为正统,另一方面斥荀学(性恶论、他律、外在论)为异端,极力强调孟、荀在人性论等方面的重大分歧(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流波所及,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继续坚持上述判分,甚而在宋明儒学内部进一步严判正宗与别子,以至朱熹等宋明主流儒者思想中的“他律...
涂可国:孟子“四心”“四端”与“四德”的真实逻辑
程朱理学上升到道德本体论高度对孟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和仁义礼智“四德”做了诠释。朱熹认为性理合一,仁义礼智“四德”为性中所含之理,是性之未发本体,它们发之于外即是“四心”。他承继了程颐在《程氏易传》中提出的“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的思想,指出,狭义上仁与礼、...
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预设以性善论为主导。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唯人才有良知良能。因此,人是德性的动物这一自我意识类型使中国文化相信“德性就是力量”。《孟子》引孔子的话:“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也说:“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中国人往往依据对德性觉解的程度来规定民族之内涵。
中国哲学史重要代表人物:孟子
然而实际上,“生之谓性”的人性论并没有被完全驳倒,在后世影响很大。荀子、韩非子、王安石、颜元、戴震、康有为等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这一人性界说。天爵战国时孟子用语。爵,本指官位,这里指相对于人爵而言,天赋予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孟子·告子上》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