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买卖中,卖方故意隐瞒车辆真实情况是否构成欺诈?如何认定赔偿...
根据《民法典总则编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欺诈。该条款明确规定了“致使”的要件,即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
...原告|举证|纠纷案|请求权|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_网易订阅
《民法典》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作为法律条款明确后,对假借婚姻名义索取财物的行为有了准确的定调,援引法律依据不再“含羞”,为受害人的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对非法侵害他人婚姻自由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涉及面广、伤害性大、危害性强,民法典...
罗昆:消费欺诈的认定及其私法效果 | 当代法学202304
司法实务中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民法典总则编解释》)第21条对欺诈所作解释,均仅适用于缔约欺诈,不适用于履约欺诈,甚至不适用于缔约欺诈中当事人及时发...
民法总则适用的法律衔接(含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
因民法总则施行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在此之前,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已依据民法总则制定了关于诉讼时效问题的司法解释,而原依据民法通则制定的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只要与民法总则不冲突,仍可适用。2.民法总则与合同法的关系及...
《民法总则》施行后,《民法通则》还有效吗?看最高院如何说
编者按:《民法总则》施行后,《民法通则》的条款效力在实务界有所争议。2019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刘贵祥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民法总则》适用的法律衔接问题作了清晰的介绍。2019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刘贵祥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关于《民法总则》适用...
「实务探讨」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的界分
一、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的概念民事欺诈,也称民事诈欺,是指故意将不真实的情况当作真实的情况加以表示,以使他人产生误解,进而做出意思表示(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3项将欺诈规定为民事行为无效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对民法中的欺诈行为...
离婚协议中的赠与条款能否撤销
同时,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法院仅在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时才能将有关财产分割的条款撤销。本案中,李某主张撤销离婚协议中的赠与条款,应提供证据证明在协议订立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否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法院应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论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
一、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原则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合同条教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合同是人们进行市场交易活动的纽带。虽然在每一次具体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的当事人、交易内容等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殊...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或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诱使他方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而与其签订合同的欺诈行为。合同的民事欺是民事欺诈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合同的民事欺诈具有以下特征:(一)合同的民事欺诈是欺诈方利用签订合同而实施其欺诈行为的,不论欺诈...
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的界分
一、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的概念民事欺诈,也称民事诈欺,是指故意将不真实的情况当作真实的情况加以表示,以使他人产生误解,进而做出意思表示。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3项将欺诈规定为民事行为无效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对民法中的欺诈行为做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