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的确良”消失?其实是改名了,很多人还在穿
“的确良”是从上世纪50年代就在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种化纤,也称“达可纶”或“涤纶”,虽然“的确良”在1960年代初就引入了中国,但并没有实现广泛的流行,因为在那时,中国的化纤工业依然不是很成熟。20世纪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产,当时纺织工业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原材料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国...
上世纪60年代,“的确良”服装风靡中国,后来为何被时代抛弃?
这种料子是涤纶制成,而涤纶是一种人造纤维,具有耐腐蚀、耐磨和易清洗等特点,不需要棉花参与制作,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它光滑、耐用,还可以在上面印染出鲜亮的色彩和图案,用它制成的衣服颜色鲜艳,对比起当时所有的衣服而言,它可以说十分漂亮美观了。起初,的确良并不叫的确良,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比较长的故事。因为...
七八十年代流行全国的“的确良”,为何突然消失了?其实它改了名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的衣着主要以蓝灰黑为主,大多采用粗糙的棉布或回纺布制成,连年自然灾害导致棉花供应短缺,价格高昂,许多普通百姓买不起新衣,只能穿破旧补补的旧衣服。那时,街头巷尾经常可见衣衫褴褛、打了无数补丁的行人,他们的生活苦难,衣食无着,却仍旧淳朴善良,耐心等待新生活的来临。70年代初,我国开始...
毛主席在天津吃烤鸭,半路被认出遭群众围观,困在饭店里6个小时
毛主席的穿着十分普通,和老百姓没什么区别,经常是缝缝补补,不舍得穿新衣服。来到西柏坡后,毛主席冬天穿的仍是在延安时的那套旧棉衣。工作人员对毛主席说:“主席,您的棉衣都穿这么久了,要不换一身新的吧?”毛主席摇了摇头,说:“我们解放区的人民经受战争的苦难,他们一方面过着艰苦的生活,另一方面又...
60年代,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学生合影,这在那个年代是常态!
上世纪60年代,两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学生的合影。这两个小伙子穿着黑色的棉袄,裤子上打了好几块补丁,这在那个年代是常态,除了富裕家庭,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一件衣服穿好多年,修修改改,缝缝补补,补丁摞补丁。虽然生活艰苦,但是那时候的人们的精神饱满,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再破的衣服也是掩盖不了他们奋发向上...
60年代初,两名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学生
60年代初,两名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学生,那个年代很多孩子所穿的衣服,都是经过改装的,比如哥哥穿剩下的就留给弟弟穿,姐姐穿不上的留给妹妹穿,总之每一件衣服,都用到了极致,再加上棉花本来就少,很多孩子过冬可能也就只有一件棉袄,甚至连换洗的都没有(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
百年老厂造新疆棉衬衫!不变黄不变形,穿上不想脱
——国棉十七厂女工黄宝妹跨世纪国棉厂,百年匠心。国棉十七厂从新中国开始就为我们提供服装布料,为国民穿好衣尽心尽力。如今,国棉十七厂原厂址已华丽转身为演绎时尚的秀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拾柒棉衬衫致敬国棉十七厂和那个年代的青春,还有父辈们的乌托邦。
老延安你是怎么穿衣服的?
陕北冬季长,人们有5个多月穿棉袄。小娃儿胸前系帔帔,防口水或食物弄脏棉袄,便于洗换;臀部系棉布“屁帘”,可为穿开裆裤的幼儿遮寒挡潮;农民用山羊皮或绵羊皮缝制老皮袄,虽不漂亮,但很暖和!由于地理位置上正北与内蒙古相连,西边毗邻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边与山西仅隔黄河而一衣带水,属于突出的游牧文化区域,再加...
布拉吉风靡、报纸发文章“支持姑娘们穿花衣服”,你还记得自己当年...
上世纪50年代,展示新颖连衣裙上世纪50年代的布拉吉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70年代风靡全国的“的确良”,你是否还记得,为什么后来不见了?
的确良,实际上是一种合成纤维,就是我们俗称的“涤纶”。现代人挑选衣服,特别是贴身的衣物,大多追求全棉材质,一是穿着舒服透气,二来对皮肤也比较好。可是在70年代,却流行涤纶材质的“的确良衬衫”,甚至很多人为了一件的确良的衬衫,要攒好几个月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