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荐书|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泰斗:特朗普当选,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政客提出“日本威胁论”,认为日本的经济扩张和产业政策将侵蚀美国影响力,随后美国政府通过《广场协议》(1985年)等手段试图遏制日本经济的快速扩张。面对制定战略的需求,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有三种选项。第一个选项,如果奉行孤立主义,那么美国将放弃均势政治并从东亚撤军。
世界地缘格局重塑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技术密度的制造业,如钢铁、纺织、日化和普通工业机械等,从美国和欧洲向日本和西欧其他国家转移。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从日本向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转移。第四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产能输出国主要为...
79年中美建交前夜:见中国坐稳主动权,美国忐忑不安,在担心啥?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破冰让整个亚欧大陆的形势骤变,中国因为和美国恢复接触,加之当时中苏处于对峙时期,冷战的实力天秤开始产生了变化。彼时,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苏联的巨大压力,幸好当时中美关系初建尚可,也带着中国慢慢进入世界市场,解决了中国在外交和经济上的很多困境。实际上,原本严峻的中美关系在60年代末就出...
中美关系破局点在哪?澳前外长:49年前的赫尔辛基协议有所启示
不过,韩国可以在中美之间发挥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有以下几个条件:我们需要某个领导性的中等国家,把七国集团、MIKTA或者金砖等等这些集团的某些国家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日程,比如谈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气候变化等等,就这些问题达成某些一致意见,并让北京、华盛顿甚至是莫斯科的代表来参加,跟他们一起讨论未来的道路怎...
基辛格的“缓和”战略,是否适用于当下中美关系?
由于无法击败北越、饱受滞胀之苦、在种族关系与妇女权利等问题上都存在严重的分歧,华盛顿无法与莫斯科硬碰硬。同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整体经济根本无法支撑国防开支的增长(尽管基辛格很少提及,但缓和也有财政方面的原因)。缓和并不如基辛格的批评者所称,意味着接受、信任或姑息苏联;它也不意味着允许苏联获得核优势、永久...
庄则栋开启乒乓外交之门 一代球王人生充满传奇
出人意料的是庄则栋与科恩的邂逅相遇竟成为中美关系解冻的发端(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被20世纪70年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借用,以此打开了隔绝20多年的中美关系大门,使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乒乓外交”开始的中美交往,以丰硕的成果为阶梯,迈入新的世纪。“小球转动大球”也成为20世纪东西方外交史上最经典的一章,庄则栋幸运地成为...
尼尔·弗格森:基辛格的“缓和”战略,对当下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但两党都有可能误解了70年代的教训:共和党人倡导毫不妥协地全面遏制中国,但他们可能高估了美国在对抗中能够取胜的能力;为了回避事态升级,拜登政府可能低估了威慑作为缓和关系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基辛格战略的本质在于,鉴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美国公众舆论影响,或是苏联所称的“力量对比”,将联系与遏制结合在一...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丨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掌控中美关系的“接力棒”传到了邓小平手中。根据改革开放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亲自主导中美建交谈判并提出三项原则:美国必须与台湾“断交”、美国必须废除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必须从台湾撤走一切美国军队和军事设施。曾经与邓小平会谈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回忆说:“邓气魄大...
卡特政府的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
迥异于“多米诺骨牌理论”与“世界农村包围世界城市”下的中美对抗,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解冻,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友好的非盟友国家”定位对华关系,中美关系的战略和解与共同抗苏的有限合作衍生出冷战转型的全新逻辑。其中,两国防务关系深刻体现了此种变化。
多重三角关系抑或阵营化:国际体系演化逻辑及其前景
均势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几个行为体的权力相对平等。行为体的最小数目是2(虽然也许一个大国为若干更小的国家所制衡)。第二,所有国家都希望生存,它们可能寻求扩张,通常有一些国家这样做。但是必要条件在于,它们并不渴望彼此形成邦联。第三,国家能够在短期利益的基础上相互结盟。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敌对和国家仇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