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何《史记》里只有40个字的记述
再者,兴建都江堰、郑国渠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两项工程修筑时间相隔不长,当时的秦国正在加快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哪里有这么多的钱财和人力连接用于大型水利建设。李冰画像就像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时代才开始修筑,而民间流传说长城是秦始皇造的一样,都江堰可能是也应该是古蜀国历代治水的智慧结晶,...
【水利地理】这是我见过最直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讲解!水电站...
由于岁修工程浩大,并且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元代开始,有主持者尝试用砌石来取代竹笼以筑堤堰,并企图以永久性的工程结构省去浩大的岁修工程,但由于都江堰所处的河段水流流速过大,以砌石为代表的刚性工程材料易被水流冲毁,因此竹笼材料仍占主导地位。不过,这种以永久性工程结构代替竹笼工程的尝试却为后来都江堰...
文化中国行丨穿越千年的护水之“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持续运行...
在枯水季节,60%的水流都会流入内江,确保成都平原的用水,而在丰水季节,60%的水又会流入外江,这样既防止了洪涝灾害的侵袭,也保证了平原的用水,实现了变害为利。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这一设计理念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随处可见。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水流经过更多大大小小的鱼嘴,一分二、二分四、...
“字”从遇见你丨都江堰为何能造福人类两千多年?
都江堰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先民创造性地点开了泥沙运动力学的“科技树”,运用超越科技线的“二八分沙,四六分水”技术,设计出一座没有大坝的水利设施。跟随《“字”从遇见你》,一起了解都江堰的更多神奇之处!
七门堰:大别山中的“都江堰”
“这里位于七门堰堰口的上游,近年来因为河道下切,水位有所下降,不利于七门堰发挥灌溉的功效。我们在上游修建拦水坝,提高水位,增加了上游20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也能进一步保证七门堰支渠的供水,让七门堰工程长久发挥功效。”邓文生说。拥有2200年历史的七门堰,要保护,更要利用好,发展好。“七门堰工程存在已经千年...
探索| 都江堰为何能造福人类两千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这三个部分各自分工明确,配置合理,使得都江堰能够长久的发挥其功效。李冰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使得都江堰能够有效地防洪、分流、引水,为当地的农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芒城遗址:与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都江堰在李冰之前的历史记载中几乎没有。《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寥寥数语,便是史书上关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全部记载。除了这些语焉不详的记载,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准确性还存在争议的说法。比如,都江堰过去的旧...
国家历史水网的启示与借鉴 | 国家水网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河湖水系为伴,通过艰苦努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修建了各具特色的水网工程,并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哲学和文化烙印,成就了一个水利大国。其中有许多方面值得当代水网建设参考借鉴。<o:p></o:p>第一,水网建设必须尊重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
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追寻“三星堆人吃什么?”,万年农业起源“浮...
得益于低洼湿地环境下的饱水隔氧保存条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遗存。这些水稻,最后测定距今6000~7000年,成为当时发现的“最早水稻”。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炭化米”摄于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稻籽粒图源:《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李冰两千年前的选址秘密 “都江堰”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5月27日晚7点30分,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将迎来“李冰月”。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王启涛,将会为大家揭秘,李冰在两千年前为何在此选址修筑水利工程?这里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