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岂容肆意造谣诽谤?“按键”伤人网络暴力频发...
对其侵权责任的认定需满足法律规定的一般侵权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有名誉损害的事实,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本案中,被告在抖音平台通过视频公开发布了原告相关信息,指向性明显,视频播放量达到5.4万人次,点赞量350人次,评论和转发量均达到100多...
“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
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样本案例中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与司法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对案例中行为究竟是何种违法行为的认定,大多不符合规范判断的标准;将样本案例定性为网络暴力的理论依据大多似是而非,理论误用比比皆是。结果,论者对网络暴力案例中行为的定性呈现出扩大化、模糊化、片面化的倾向,不仅不能为网络暴力治理...
群里吐槽马桶质量却成被告 别急!法官教你正确维权
从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出发,认定被告既不存在侵权行为,也不存在侵权结果,判决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消费者可以正当行使评价权永城市人民法院审判员、二级法官苏洋告诉记者,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仅体现在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也包括肯定消费者正当行使评价权,不能简单地将消费者的正常评价行为认定为对经营者名誉权的...
【网信普法室】网络暴力治理新规为司法提供规则支撑
通过司法机关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网络暴力行为追究责任、实施制裁,取得了一定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3年9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于适用规则、构成要件、典型场景、程序证据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明确,强调了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的必要性。在事后救济规则日趋完善的...
王华伟 | 网络暴力治理:平台责任与守门人角色 | 交大法学202403
网络暴力概念的模糊性,与刑法构成要件的精确性要求之间形成了抵牾。分布在各地的个体网民借助互联网参与集体行为,个体在网络暴力中发挥的实际作用难以准确评定,这也给精确的刑法归责带来了困难。而在网络平台责任的框架内可以采取更加综合性、宽泛性、早期性的措施予以应对,一定程度上缓解刑法构成要件精确性所带来的挑战。
储陈城:刑法应对网络暴力的流变及其基本立场
2021年,检察机关指控该男子的帖子内容“极其恶毒”,法院最终判决其构成侮辱罪,罚金9000日元(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木村花案在日本发生并非偶然。自2011年以来,日本每年发生的网络暴力案件约有200起。相关调研显示,虽然明面上表示参与过网络暴力的人只有1.5%,但是不少人认为在互联网上“可以相互指责”,而且越是年轻的人越觉得互联网是...
高校学报及社科类综合刊2024年第1期法学要目汇编
对于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应该从传统的行为人规制模式转向被害人保护模式,处理好言论自由、被害人保护、秩序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增设网络暴力罪的观点混淆了领域立法和现象立法的区别,值得商榷。对于网络暴力构成的诽谤罪等犯罪的构成要件应该做扩大解释,“告诉才处理”不等于自诉案件的规定,表达的是对被害人告诉权的...
这些“键盘侠”有治了:关于网络暴力的罪与罚,业内称有望年内落地
网络暴力备受社会高度关注。该意见不仅有助于缕清网络环境下各种犯罪形态的边界,进一步明晰各种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构成要件,有助于执法、侦查、司法机关准确把握。此外,该意见以两高一部联合发文的方式特别明确或进一步明确了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救济渠道,自诉案件公安机关协助取证,以及侵害人格权禁令、公益诉讼制度引入等...
向柯翰 谢文翼|信息发布型侮辱诽谤行为出罪机制的建立——以日本...
然而问题在于,指名道姓与否本身并非情节严重与否的判断要件,而是考察诽谤行为是否针对性地损害了个人名誉的客观构成要件。对于情节严重的判断,应当考量网络诽谤匿名与否,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和发帖数量、浏览量、跟帖量等情节,以及网络诽谤的时间长度、次数、人数、是否与传统诽谤行为方式相结合以及怎样结合等情节。本案法院在...
学术前沿 | 刘宪权、周子简 :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困境及其解决
在刑法上,应当将网络暴力还原为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寻衅滋事等可以被刑法单独评价的具体行为。从宏观角度看,网络暴力包含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从微观角度看,刑法中的网络暴力仅包括造成严重危害结果且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严重网络暴力行为。对网络暴力进行刑法规制时,存在“法不责众”、现有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