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有争议的研究,他们坚持6年终于找到证据
他最早研究的是纯林伍德石中硅、镁位置变化后的结构及性质。光结构就有20多万个。借助计算软件,赵旭炜没日没夜地“跑数据”:先从20多万个结构中,筛选出800多个能够独立存在的结构;再精确模拟,找出林伍德石在硅和镁不同有序—无序状态下的最稳定结构。计算结果让人又欣喜又沮丧。欣喜的是,反林伍德石的结构不...
他们6年前播下的“种子”终于开了“花”
即便刘曦等人有能力获得林伍德石样品,他们还面临实验能力不足的困境。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中实时完成,还需要具有极高精度的探测设备以展示林伍德石与反林伍德石的突变过程,即林伍德石内部硅元素、镁元素位置发生的变化。起初,刘曦努力过,想用实验证明他们的假设。但当他带着团队把国内外能创造极端条件的实...
水可不只是在地球表面,上地幔有,下地幔也有?
研究作者指出,林伍德石通常被发现在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区,大约在地球表面以下255到410英里(合410到660公里)之间。布里奇曼石和铁方镁石是下地幔的主要矿物,而新发现的林伍德石的含水量远高于它们。但是,林伍德石周围的矿物不同于通常过渡区的矿物,而是下地幔的典型矿物形式。由于这些包裹林伍德石的矿物保留...
满含水分子的石头,林伍德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满含水分子的石头,林伍德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2020年05月07日09:24新浪网作者奇点使者举报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VideoPlayerisloading.00:00/00:00Loaded:0%视频加载失败,请查看其他精彩视频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
地空学院刘曦课题组成果颠覆地幔转换带主要矿物林伍德石有序结构...
原标题:地空学院刘曦课题组成果颠覆地幔转换带主要矿物林伍德石有序结构传统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林伍德石中离子占位的有序-无序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的刘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刘丽萍等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高温高压实验,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3-6GPa,1500-1650℃)成功合成了不同硅含量的镁铝尖晶石。同时把天然...
科学家:地球有个巨大地下海洋!寻找地下文明,我们是否有遗漏?
沃兹利特和林伍德石是上下地幔过渡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地表以下400-660公里之间!这种矿物在地球表面是不存在的,但是会被钻石包裹起来带到地下,所以想要研究水,就得从钻石内部找!西北大学矿物学家史蒂夫·雅各布森(SteveJacobsen饰)史蒂夫·雅各布森发现了这颗看起来脏兮兮的钻石,里面藏着许多隐藏的斑点,珠宝商们...
科学家破解上下地幔边界塌陷之谜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在1250~2085K的温度范围内,利用自主研发的多面顶压机技术,结合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准确确定了MgO-SiO2体系中林伍德石的分解和秋本石—布里奇曼石(MgO、SO2均为其主要成分)相变边界。“之前对于上下地幔边界塌陷的争议主要是由对相变边界确定的不准确性造成的,我们通过改进传统多面顶压机技术,将压...
NG:混合不充分的地幔过渡带及其热状态——来自地震波的约束
林伍德石相变会阻挡地幔柱和俯冲板片通过地幔过渡带,而石榴石相变则起促进作用。因此,地幔过渡带的热化学状态信息可为认识地幔对流模式提供重要约束。地震前驱波(这里指PP、SS前驱波)携带地震台站与地震中间区域过渡带的信息(红色和蓝色路径;图1a),其走时和振幅分别对界面的深度和物理性质敏感。当前地震台站在大洋...
极其罕见的事件?科学家侦测到一次“不可能发生”的地震
地球地幔的大部分是由绿色的橄榄石组成的。在深度超过400千米的地下,橄榄石中的原子会因压力而发生重组,转化为蓝色的“瓦士利石”;深度超过500千米后,“瓦士利石”会变成“林伍德石”;深度超过680千米,“林伍德石”又会变成“布里奇曼特石”和“方镁石”。这最后一次转化,构成了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线。
不一样的钙钛矿
但是对于地幔中存在钙钛矿结构型的硅酸盐的认识直到1962年才首次提出,到了1970年代后期,科学家提出,地幔中约660km处的地震不连续性代表了从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橄榄石成分矿物(林伍德石)到具有铁镁橄榄石成分的钙钛矿的相变。钙钛矿结构型的硅酸盐在地球表面不稳定,主要存在于地幔的下部660km至2900km。但是完整的钙钛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