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赤壁赋》:苏轼笔下的千古绝唱,究竟蕴藏了何种深情厚意?
《赤壁赋》中,苏轼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无论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之美,还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壮阔之景,都成为了苏轼抒发情感、寄托情怀的载体。这些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赤壁之夜的美丽与神秘,更深刻体会到了苏轼那份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远情怀。四、结语...
孟浩然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情感深沉,娓娓道来,道尽写诗人的一生
这是一首让孟浩然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怀古伤今之诗,诗中之情真诚感人,其理更是意义深远,读起来不禁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春去秋来,物换星移;寒来暑...
纯绵裹铁——苏轼行楷书《前赤壁赋》卷的欲透纸背
3.意境深远:苏轼的行楷书意境深远,字迹之间透露出作者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他在书写过程中,善于运用笔墨表达情感,使得整篇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四、结语苏轼行楷书《前赤壁赋》卷以其“纯绵裹铁”的书法风格,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篇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笔力、生动的气韵和深远的意境,更...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13句发圈吸引人的句子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珍惜每一个当下,以淡然的心态,赏云卷云舒,品味生活的每一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宋·苏轼《赤壁赋》在这浩瀚宇宙间,个体生命仿佛朝生暮死的蜉蝣,渺小如沧海一粟。然而,正因这短暂与渺小,才更应珍惜每一次呼吸,让生命之光在有限的时间内,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苏轼的五次赤壁之游,以及前后《赤壁赋》的主旨
第二次和第三次之游,两篇《赤壁赋》已有描写。前赋所记那一次,我们只知道同游者中有此前不久才从庐山来探望苏轼的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他在苏家住了大约一年。所以,七月和十月的两次赤壁之游,他都在场,前赋中的吹箫者就是他。文中既然写“客有吹洞箫者”,可见客人不止一人。后赋之游,除了杨道士,其...
纪录电影《再会长江》昨在全国上映
“有剧情有温情有感动”“情感渲染点到为止,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准备拖家带口去二刷”……5月24日,由日本导演竹内亮创作拍摄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在全国上映,影片所展现的“真实的、客观的、好玩的中国”及主人公的人生变迁,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
生动的长江画卷,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有剧情有温情有感动”“情感渲染点到为止,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准备拖家带口去二刷”……5月24日,由日本导演竹内亮创作拍摄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在全国上映,影片所展现的“真实的、客观的、好玩的中国”及主人公的人生变迁,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赓续千年智慧的文化积淀——读《古乐之美》
同样为竹管乐器的箫,其音深沉、雅淡,既是花前月下的浅吟低唱,亦是观中寺里的避世忘忧,诉说着恋慕或悲忧之情。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形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则带读者重回盛唐时期和天宝年间,感受“诗仙”李白寄托于箫音中的不同情感。盛唐时期的李白踌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看中国古画中的诗画相映
费晴湖(活跃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豳风·七月》《诗经》之外,屈原(约前340年至约前278年)的《九歌》也是画家们反复描绘的主题。南宋梁楷《江畔行吟图》中所描绘的这位人物可能是屈原(约前340年至约前278年),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教育周刊 | 走近“课本中的苏轼”
置身诗(文)境,缘景明情,即在鉴赏古诗文时要全身心沉浸到诗文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从而与诗人产生神交与共鸣。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一文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开篇呈现的优美意境。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