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龙,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向恐龙头骨内部填充树脂等材料来铸造颅腔的物理模型,从而对恐龙大脑进行研究。而现代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扫描)来扫描恐龙的头骨,重建恐龙的颅腔模型,并作为其大脑的代替。角龙类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植食性恐龙。早期角龙类恐龙两足行走、体型较小,只有1~2米,还...
为什么角龙类恐龙演化过程中一些器官功能会退化?——听中外科学家...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向恐龙头骨内部填充树脂等材料来铸造颅腔的物理模型,从而对恐龙大脑进行研究。而现代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扫描)来扫描恐龙的头骨,重建恐龙的颅腔模型,并作为其大脑的代替。角龙类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植食性恐龙。早期角龙类恐龙两足行走、体型较小,只有1-2米,还没有...
2.3亿年前,恐龙还是一个“龙套”角色,一场大雨让恐龙成为霸主
另外恐龙具备更为高效的呼吸系统,正因如此,即便在氧气含量偏低且潮湿的环境里,它们依旧能够保持活跃的状态。意大利的科学家发现的足迹化石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雨季来临之前,伪鳄类的足迹占据了80%,而恐龙的足迹只占20%。大雨过后,恐龙的足迹几乎覆盖了90%的地区,这表明在雨季期间恐龙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伪鳄类的数...
中美科研人员揭示角龙类恐龙进化过程新特征
研究人员还探讨了角龙类演化过程中头部姿势的转变,发现早期角龙类头部更加灵活,而晚期角龙,如三角龙头主要向下倾斜,这种姿势转化或与其取食方式有关。“角龙类恐龙演化过程中出现器官退化,可能与其体型增大相关。”韩凤禄认为,早期角龙类体型较小,需要时刻警惕捕食者的攻击,因此在听觉、嗅觉等方面表现优异。(完)...
中美科研人员揭示角龙类恐龙进化过程新特征—新闻—科学网
中美科研人员通过对早期角龙类恐龙颅腔形态进行研究发现,随着体型增大,角龙类恐龙在听觉、嗅觉和聪明程度等方面出现退化。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古生物学》(Paleobiology)。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对于认识生物演化包括人类的演化具有启示作用。
研究:导致恐龙灭亡的小行星或曾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击了地球
据外媒报道,事实证明,恐龙的运气比我们想象得要差得多(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虽然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永远不会是一个好兆头,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太空岩石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击地球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剧了随后带来的灾难性气候变化。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至少有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现在
盘点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闻:恐龙或亡于暗物质在列
排名第六的是恐龙可能灭亡于暗物质的理论。对于恐龙为什么在约6600万年前灭亡,历来有许多理论假说,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大规模喷发等,而一项新研究提出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个理论说,每过约3000万年,太阳系就会在银河系中转一圈,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是地球上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哺乳动物在恐龙时代经历“爆发式”演化
在侏罗纪中期,即2亿年前到1.45亿年前,哺乳动物的体型、形态出现了巨大变化,并分化出了众多适应不同觅食环境和行动方式的种类。早期的哺乳动物,如鸭嘴兽的祖先硬齿鸭嘴兽,以及形态类似老鼠的多瘤齿兽类,在2.52亿年前至2.66亿年前的中生代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它们曾经被视为是小型的夜行性动物,以昆虫为食,然...
传说中的龙到底存不存在?它有可能是恐龙演变的?
从庞大的食草恐龙到凶猛的食肉恐龙,恐龙的种类繁多,足迹遍布海洋、陆地和天空。然而,6500万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这次撞击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剧变,导致了地球历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恐龙的辉煌时代戛然而止,许多物种未能幸免于...
牙齿微磨损揭示白垩纪晚期恐龙食性变化
据介绍,此前难以从化石中找到恐龙是否食用被子植物的直接证据,本次研究结果说明鸟脚类食草恐龙的食性确实随着被子植物的繁荣而出现了变化。研究小组下一步计划调查更多种类白垩纪食草恐龙的牙齿微磨损,分析不同种类恐龙适应以被子植物为食的程度及模式,以了解恐龙和被子植物是如何互相影响、协同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