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20世纪80年代的...
那么很显然,在中国研究的领域里,对韦伯的利用主要是在后一方面。”因为,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后发展国家,韦伯提出的现代性难题并没有显现,而现代化的发展却成为首要的问题被提出。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1980年代:小说六记》深入剖析了1980年代在多个核心方面的“退后”现象及其方式,同时,蔡翔教授以辩证的视角探讨了这一时期与“前三十年”的复杂联系。这部著作不仅为重新审视198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文学研究界反思“重返80年代”的学术潮流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机会。“‘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
「重返90年代之港台文化」藏在电台、录像厅和文学选刊里的青春
在博士论文《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中,作者颜敏指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期,内地文学期刊逐步化被动为主动,由港台文学的“引荐平台”向“生长园地”转化。具体表现为,内地文学期刊中,转载来自港台传媒的作品比重下降,原创性作品越来越多,一批港台作家将内地文...
孟繁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没有潮流也是最好的状态|2023花地...
回顾被喻为“文学黄金十年”的20世纪80年代,孟繁华主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当下文学创作的潮流就是没有潮流。就像是在高原上放眼望去,这是最好的状态。”“文学黄金十年”的迷人之处讲座伊始,孟繁华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争论切入,开始围绕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徐迟...
乐黛云:“反潮流”的学术史意义
把乐黛云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仿佛1980年代风云际会,她碰巧开辟了一块荒地,这反倒削弱了她在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反潮流”意义。勇敢打破学科界线在1980年代的中国,“跨学科”还被认为是一种冒犯“学科界线”因而不具备“学科合法性”的鲁莽行为,尤其是当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开始在中国建立起...
回归文学、文本和文辞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概念和理论能力的匮乏,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领域潮流更迭、观点纷呈(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过于“富裕”的理论概念,造成了批评家的感受惰性和批评惯性。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早有答案。
启动一次回望和思考,蔡翔《1980年代:小说六记》出版
在新著《1980年代:小说六记》,蔡翔以小说和文学为媒,给世人呈现了一个比之怀旧要远为复杂真实、充满张力乃至自我悖反的火热年代。他以85“文化热”为界,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
回归文学、文本和文辞——《文心雕龙·知音》的当下启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概念和理论能力的匮乏,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领域潮流更迭、观点纷呈。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过于“富裕”的理论概念,造成了批评家的感受惰性和批评惯性。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早有答案。
张光芒:绘制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
新写实文学潮流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的著名思潮,作为观察那一段文学史的重要角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概念。它的产生和壮大,和江苏的《钟山》杂志密不可分。《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四期上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在相当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对“新写实”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把这个概念逐步地推到创...
陶东风:代沟的产生源于代际记忆的断裂
作为子辈,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的审美趣味则完全不同。这一代人的审美与消费主义文化紧密相连,宏大的革命叙事与启蒙叙事已经逐渐淡出了他们的视线。对于父辈所经历的年代的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他们往往感到陌生且缺乏兴趣,对父辈口中的知青岁月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故事感到厌烦。这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