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绿》第753期|吴镜清:林章创业记——我团退役战友的励志故事
原本只想在此留宿一晚,谁知这一留就是近20个春秋。人生就是这样奇怪,似乎冥冥中注定如此。八十年代初,中国八亿农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前者解决温饱之困,后者缓解精神匮乏。那时,每天《岳飞传》播出时段,几乎万人空巷,只为听刘兰芳评书。商店收音机供...
刘兰芳:一部《岳飞传》爆火,和丈夫恩爱60年,却愧对3个孩子
就这样,边写边录,历时7个月,一部117回,60万字的《岳飞传》完成了。1979年9月1日,《岳飞传》在鞍山广播电台正式播出,一年内,全国66家广播电台同时播放。刘兰芳以铿锵之音,呈现了一代民族英雄的忠勇与气节,大江南北皆为之动容。收音机被卖断了货,每到中午12:30还有傍晚6:30,一声“岳飞到了”,孩子们呼啦...
刘兰芳:民间文艺要向生活更深处扎根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在进入曲艺团之前,我长期在民间的书场茶社里听书,也是在那里我听到了杨呈田老师的《精忠说岳》,他说的非常好,我是每天必到,这也为我说评书《岳飞传》打下了基础。“民间”的概念在学术界存在不同声音。我不是理论家,但就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所谓的“民间”是一种贴近人民的姿态,是...
传播发扬评书艺术,80岁高龄仍在路上!刘兰芳:一人一桌,说古论今
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举成名、火遍全国。《岳飞传》讲的是精忠报国、沉冤终雪的故事,借古喻今,给人以情感共鸣。那时,全国各地许多人家的午餐时光或许都是这样度过的:中午12点准时打开收音机,全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听刘兰芳讲岳飞的故事,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响起,一...
刘兰芳讲述成名经历,录一段两块钱,一部《岳飞传》让收音机抢购一空
那时,刘兰芳去电台说书的稿费非常低,录一段给3块钱,其中1块钱给单位,实际到手只有两块钱。《岳飞传》也是如此,总共稿费360块,120块给单位,剩下的240块才是自己的。那个年代的演员,一心想的更多的,就是搞艺术,而不是赚钱。比如刘兰芳,因为播讲《岳飞传》走红之后,她想得更多的,是再接再厉多讲几部书,而...
收听刘兰芳评书《岳飞传》《杨家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
1979年,评书演员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在全国100多家电台播出,顿时引起轰动,波及到海外(www.e993.com)2024年10月29日。刘兰芳说评书,声音洪亮,传神大气,干练中透着一股豪迈,说起英雄人物,那是大气凛然,说起征战故事,更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刘兰芳演播的《岳飞传》,在那个时候,可谓到处都能够听到的评书声音,布满了城...
刘兰芳因《岳飞传》声名鹊起 从艺60年绝非靠“一招鲜吃遍天”
刘兰芳的艺术之高,仅以《岳飞传》而论,即早已通过了这两大权威标准的评定,更何况她的艺术又何止于评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为我这个“听众”唱了几句我从未听过的唱段,极富特色,我感到很惊讶:“这么好的说唱艺术,您怎么不露呢?应当有计划的一段一段地录下来,这属于‘雁过留声’的非遗文化呀!”她谦然一笑,...
儿时记忆评书《岳飞传》播出40周年!刘兰芳收徒,传承奉派东北大鼓
刘兰芳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15岁考入鞍山曲艺团,1979年秋天,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首播刘兰芳的传统评书《岳飞传》,响彻神州,刘兰芳的名字随着电波跨越千山万水。“一部岳飞万人传”“万人空巷看兰芳”,刘兰芳《岳飞传》现象成为流传至今的佳...
刘兰芳评书入驻酷我音乐,《岳飞传》经典来袭!
刘兰芳评书入驻酷我音乐,《岳飞传》经典来袭!一个人、一张嘴、一块醒木、一方手绢,一把纸扇,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就这样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曲艺说了60余载,如今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刘兰芳仍然不忘初心,坚持着传承与创新携带自己的评书全集入驻酷我音乐平台,在新时代下用互联网这一新形式与酷我音乐一起推动传统文化...
明天起,听刘兰芳播讲评书《轩辕黄帝》!
听到刘兰芳的声音不少听友给郑州新闻广播打电话、发微信,他们纷纷表示:“听到陪伴自己童年的声音倍感亲切”“太熟悉了、太感动了”“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应听众们的强烈要求刘兰芳老师在直播间播讲《岳飞传》节选片段一气呵成令人叹服!谈到《轩辕黄帝》的创作过程...